古丝绸之路上的瓦罕走廊
作者:李超
行走新疆,驱车沿219国道前往海拔5100多米的西部边陲红其拉甫口岸,沿途一直被雄伟壮阔的帕米尔高原、伟岸挺拔的昆仑山脉、延绵不绝的冰川奇观、白云飘逸的高原晴空、冷峻苍凉的沙漠戈壁等大自然造化伟力所震撼,但到了瓦罕走廊,除了对满目壮美风光的由衷赞叹,涌入心头的更多的是对这条古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之间文明交流互鉴的追念与怀想。
瓦罕走廊素有“丝路门户”之称。它距红其拉甫口岸50多公里,位于帕米尔高原南端和兴都库什山脉东段之间的一个缓坡山谷。这个300多公里的东西狭长地带,连接起了东端中国和西端阿富汗两个国度,使得阿富汗成为唯一与我国相邻的西亚国家,由此,也使得瓦罕走廊成为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的交界之处,成为了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通的重要通道。
早在公元二世纪,有“东行传法第一人”之称的安息国(伊朗高原与两河流域)王子安世高,最早来到东方传法。安世高是西域著名高僧、西域佛经汉译的创始人,他最先译介了印度小乘佛教禅类经典篇章。安世高自小聪慧仁孝,刻苦好学,博览典籍,通晓天文、地理、占卜、推步等术,尤精医学,名声远播。他父亲死后,他把王位让给了叔父,自己出家修道,博综经藏,尤精《阿比昙》学。公元147年—167年,我国东汉汉恒帝执政时期,安世高翻山越岭,不辞劳苦,通过瓦罕走廊来到中国,在中原各地传法30余年,他在译经传法的同时,为人治病、望气、占卜、推步,对我国汉末佛教文化的迅速传播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东晋高僧法显(公元334年—420年),我国古代出国留学第一人。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65岁高龄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古丝绸之路前往印度,前后历时15年,最终从海路回国,归来后著有《佛国记》,法显在书中描述经过瓦罕走廊的情景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标行路”,瓦罕走廊的路难、路险可见一斑。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到法显时代,便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时刻,即从过去西域僧人东来传法向中国僧人西行求法转变。法显之后,西行求法者络绎不绝,可以说,法显为佛教在我国的弘扬与本土化做出了卓著贡献。在所有的西行求法者中,法显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最为突出:旅行所到之地最多、最远。法显以前,汉代已经有张骞和甘英等著名的旅行家西行,但是,法显所到之地,前人未曾达到,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法显是中国古代翻越帕米尔高原经瓦罕走廊真正到达印度第一人,之前真正从瓦罕走廊到印度的中国求法僧人没有;法显携归并翻译的佛法戒律原典中,最重要的是《摩诃僧祇律》四十卷,对规范和推动当时中国佛教的发展作用巨大;法显取经所得大乘佛教教义成为中国大乘佛教发展的起源。
大唐高僧玄奘(公元602年—664年),唐朝第一位经行瓦罕走廊翻越帕米尔高原的世界级旅行家,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与法显、鸠摩罗什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翻译家、旅行家、外交家,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他14岁出家,28岁孤身踏上西行之路,公元629年从长安西行,过沙漠、爬雪山、攀断崖、遇劫匪,历经千辛万苦,九死一生,到达印度。公元645年回到长安,总行程5万余里,历时17年。在印度王举办的“无遮大会”上,玄奘辩经征服3000多名高僧,被尊称为“大乘天”。在印度,他拜师访学、研读经典、翻经译文,声名鹊起、威震天竺。所著《大唐西域记》为后人研究中亚、南亚史地和社会风俗,以及中西交通史、文化关系史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很高的文化学术价值。玄奘的足迹遍布印度、中亚,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世界各地。公元664年玄奘圆寂,长安民众哀悼哭送,唐高宗哀叹“朕失国宝矣!”
日暮时分,帕米尔高原山风骤起,空中白云萦绕在高耸巍峨的昆仑山脉胸前,随风上下左右翻转,时而凝聚成峰峦,时而舒展成绸带,形态各异,变幻莫测,白云的每一次飘动,都会激发人们无限的想象,从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起飞,引领着人们的心灵,穿越厚重的历史,飞向更加遥远的地方。
站在瓦罕走廊放眼西望,钢铁构建的“瓦罕走廊”四个大字凝重而敦厚,给人以信心和力量。“钟声传四国”钟亭格外引人注目,意为在这里,钟声敲响,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都能听见,形容古丝绸之路上唇齿相依的兄弟情谊,给人以温暖和希望。再往前看,远处的山体上用石头垒出的超级巨幅“万岁,祖国万岁!”赫然映入眼帘,万丈豪情和磅礴力量油然而生,很多游客纷纷驻足拍照打卡,记录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回眸历史,瓦罕走廊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助推了文化交流、文明交融,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兴盛了东方大国。而今,我们跨越千年时光,豪情满怀地奋进在新时代的丝绸之路上,必定能够创造出人类文明史上更加璀璨斑斓、光彩夺目的未来。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朱芸玫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