娟子
我家的军人比较多,三个叔叔是军人,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也相继步入军营,弟媳妇也当过兵,嫂子的父亲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参加长征的老红军,姐夫的父亲参加过抗美援朝。
算起来,我们家的军人情结,要从我的祖辈说起。
新中国成立前,我的祖父冒着生命危险,带着年幼的大姑“走亲戚”,推杂物的八角车装上檀木车轴,暗中夹带一些八路军需要的纸笔之类禁运物品,穿过国民党管辖区域到灌云、涟水“八路地”送物资,在自己贴身口袋和大姑小辫子里藏一些传单,带回还是敌占区的家乡散发,宣讲新四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说他们是老百姓自己的军队,编唱一些“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的民谣。
新中国成立后,祖父母慢慢过上了安稳日子。在他们朴素的认知里,大河淌水小河满,有国才有家,国家需要人保卫的时候,匹夫有责。做人要有良心,要知道感恩,“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人敬我一丈,我把人顶头上”,这也是祖父母对整个家庭最质朴的家风教育。
父亲姐弟成年后,祖父母积极送子报名参军。大姑是女孩,不识字,从来女兵招的就少,自是没有机会。三个叔叔先后如愿穿上军装,分别到内蒙铁道兵部队、兰州军区、北京卫戍区服役。
作为兄弟中老大的父亲,没能参军入伍,始终是他的人生遗憾。从小受到“精忠报国”思想熏陶,幼年又亲眼目睹解放军势如破竹,一举解放连云港的战斗,他一边跟着大人唱“黄九埝,烧吊桥,平山挖战壕。山前山后打大炮,把国民党打跑了”的民谣,欢庆解放,一边萌生了长大也要参军入伍、报效国家的梦想。
当时家乡绝大多数青年没上过学,缺少文化知识,给建国初期农村建设带来诸多不便。父亲上过私塾,念完初小,是乡邻眼里识文断字的“小秀才”。组织上发现父亲文化水平不错,就安排他到乡政府干文书,到了能够报名入伍的年龄,与军人失之交臂。
到了我们兄妹符合征兵条件,父亲毫不犹豫支持哥哥、姐姐、弟弟进入福州军区、南京军区和上海空军护校服役。二叔和四叔的女儿也相继步入南海舰队和海南武警总队,三叔的儿子进入航空航天大学读书。
家中陆续退役的军人,退役不褪色,无论职位高低,积极投身地方工作,始终以一个兵的精神风貌,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逢年过节,一大家人常会聚到父亲身边,家长里短,谈古说今。父亲教育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要知道感恩,懂得回报。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按时参加村支部会,过组织生活。平时看电视、订报纸、下载“学习强国”平台,学习时政,了解时事。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热心公益。在乡村铺设燃气、自来水管道,改造工程线路,修路建房等涉及个人利益的公共设施建设工程中,主动上前做涉及人员的思想工作。家中常年人来人往,父老乡亲大事小情喜欢找父亲这个老支书主持公道。父亲80多岁高龄还被街道授予助人为乐模范。
我们知道,军人情结不仅是穿上军装,做一名军人,更是忠诚诚信,不畏艰难,勇于担当,乐于助人精神的传承。祖辈父辈朴素的世界观、人生观,如春风化雨,滋养着我们的精神,也影响着我们的孩子,为他们奠定人生基础,使他们成为正直、善良、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人。
我们一大家10来人穿上军装,既是不变的家国情怀,也是传承着的优良家风,一直是我们引以为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