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可明
几万首唐诗中,不乏写盐之作,而涉及淮盐的,出自名诗人有之。这些诗作概括而又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淮盐生产与运销情景、盐商活动与盐利分割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社会人文现象。
唐朝时,淮盐生产采用“刺土成盐法”,即在海边耕土成田,引海潮反复浸泡以增加盐分积累,再刮起表面咸土用海水淋其咸质得到卤水收集入池,舀入铁锅煎熬,卤干得盐。虽然生产效率低,劳动负荷重,但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已是比前代直接煎煮海水进步了许多。唐朝诗人卢纶曾有诗句“潮作浇田雨,云成煮海烟”来描写盐民煎盐现场景象,赞颂其借用自然之功的神妙。古海州盐民为提高产量,在海边建成大片盐田,形成海在远处不可见、广袤的盐田满眼帘的风景线。此情景被唐代诗人刘长卿写进了《宿怀仁县南湖 寄东海荀处士》诗中,其诗句“寒塘起孤雁,夜色分盐田。”最为传世。诗人用寒塘孤雁飞起,来衬托夜色中盐田之静谧。而这种静谧,又表达出淮盐的发展是稳健的,淮盐的贡献是默默的,这无异乎是对淮盐的一种赞美。
唐朝是同时期世界上最先进、文明的国家。此间淮盐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产量丰硕,质优色白,畅销苏、皖、湘、鄂、西、豫等地。在当时物流条件下,淮盐主要靠帆船运输。那些资本雄厚的大盐商往往一次贩运量很大,由多条帆船装载鱼贯航行于大江大河之中。诗圣杜甫《客居》诗写道:“蜀麻久不来,吴盐拥荆门。”因春秋吴国阖闾、夫差及西汉吴王刘濞推行淮盐生产,唐及以前称淮盐为吴盐。荆门处于湖北省中部,境内有多条河流四通八达,素有荆楚门户之称,也是淮盐运销湖北等地的必经之地。杜甫路过且客居荆门,看到淮盐船队首尾相连航行于水道向江陵府(今湖北江陵)附近云集,想象一年之中该有多少淮盐运经此处啊!他在《夔州歌十绝句》中也同样说到了淮盐运销内地。“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长年三老长歌里,白昼摊钱高浪中。”夔州地处西南地区,是川江沟通长江中下游地区交通要道,也是盐、麻等物资运输中转集散地。诗句写载有万斛(斛为中国旧量器名,一斛约等于今之120斤)淮盐的船队顺风顺水进出夔州。这种陆水相接、江河贯通、千帆竞发、港口繁荣的景象,也佐证了淮盐在当时物流中是何等的活跃,在搞活经济中是何等的重要。诗句中写弄船人掌万斛之舟亦很为清闲,航行中还能坐下来猜押钱财,就更反映出淮盐远销荆湖等广大地区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了。
诗仙李白天宝元年(742)被唐玄宗征召入长安,在翰林院为官。后因不合于权贵,被“赐金放还”。其于天宝三年(744)游历至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作诗《梁园吟》,将自己由满怀报国热忱变成了对朝廷失望的激越而复杂的情感诉诸笔端。“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唐人有杨梅蘸盐下酒的习俗,李白用杨梅蘸着淮盐以助酒兴,开怀畅饮,咏出了这首典范的歌行体长诗,使读者好像真切地看到了他那正直的灵魂在左冲右突,抗击那个社会对他的压抑。李白在另一首诗《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中,有“鱼盐满市井,布帛如云烟。”诗句,此“盐”亦为销售到安徽宣城的淮盐。淮盐成了李白情丝心绪的寄托物。淮盐受占有生产资料的当权者和从事盐产品买卖的巨商大贾支配,而广大产盐人艰辛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全数被剥夺,这就不免使有些正义感的诗人发出感叹。
唐朝诗人刘禹锡在《贾客词》中言:“五方之贾,以财相雄,而盐贾尤炽。”道出了贩盐商人是所有商人中最豪富的,也深刻揭示了盐商投机取巧、唯利是图的丑恶嘴脸。白居易的《盐商妇(恶性人也)》对此用笔则比较含蓄、委婉。“盐商妇,多金帛,不事田农与蚕绩……盐商妇,有幸嫁盐商,终朝美饭食,终岁好衣裳。”一个扬州(当时为淮盐运销枢纽和集散地)平民人家女儿,因嫁给了淮盐商人后,一下子从糠箩跳进了米箩,从粗茶淡饭、布衣陋室一跃成了贵妇人,进入当时最富的富人圈,享尽荣华富贵。缘何能如此?原来,唐朝中后期实行食盐就场专卖制,官府倚重盐商在食盐流通中的作用,盐商于产盐地低价收购淮盐,贩运到销地高价售卖于百姓,赚取高额盐利。
唐朝诗人、御史大夫韩愈解说了这种盐运体制:“国家榷盐,粜于商人;商人纳榷,粜于百姓,则是天下百姓,无贫富贵贱皆已输钱于官矣。”正是因为淮盐产量大、质量优、销路广,经营淮盐的商人,既投机钻营于国家盐业政策,贩运食盐时隐匿夹带,售卖时掺杂泥沙、短斤少两,以财富结交官府贿赂官员偷漏盐税,他们怎能不富得流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