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君
石头冷峻而少有温情,坚硬而失于包容。然而,有一大石与一大师邂逅,大石因而热烈豪迈,内涵丰满。这就是端木书台。在赣榆区塔山镇,江苏第二大人工湖的塔山湖南岸立着一座小山,名曰子贡山,山间一处平滑的山石,即为端木书台。资料显示,子贡山主峰海拔47.7米,山体面积0.085平方公里。相传“孔门十哲”之一的端木赐(字子贡)曾游历于此,山与石便生成了生动的历史文化灵性,受到后人的景仰。我驻足拦湖大堤,塔山湖波光粼粼,尽收眼底;子贡山松涛阵阵,成为意念。此刻,怀古幽情排山倒海般地涌上心头。
时光回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末期,处于齐将伐鲁、父母之邦生死攸关之际,孔子向众弟子发出了止战存鲁的号召。子贡闻令而行,奔走于齐、吴、越、晋诸国,抓住当权者各自心理,晓之以利害得失,引诱各方缠斗,从而使鲁国置身事外,得以独善其身。完成了这一系列的外交斡旋,子贡如释重负地回去复命。
心情与风景总是互动的———好风景可以愉悦心情,好心情也能美化风景。不辱使命的子贡,一路上见草草俊俏,看树树伟岸,不禁低吟浅唱,赞叹造化之妙。他没想到的是,真正的胜境离他越来越近了。
在子贡进入莒国不久,青松山就呈现在了他的眼前。山不算大,覆盖着茂密的青松,显得生机勃勃。山后一片水面,清幽澄澈,偎依着万松山。一阵阵的风儿掠过,松的雄浑、浪的清脆交相呼应,让他听得如痴如醉。盘桓久了,他想找个地方休息一下。恰好眼前有一方大石,就像是专为他准备似的。他坐下来,展开了书简,回顾这些天来唇枪舌剑的往事。读起来便沉浸在了另一个世界里,直到雨水劈头盖脸地砸下来,他才警醒而回到眼前的世界。他赶紧抱起还在滴着水的书简,躲到一棵如同张开巨伞的大树下避雨。这雨来得急,去得也快。不一会儿,乌云被南风吹到了大北边,雨也就停了,只是树上还挂着晶莹的水珠,坑洼处还汪着浑浊的泥水。子贡回视刚才坐过的大石,竟是干燥如初。他大喜过望,几步过去,把湿漉漉的书简放到大石上。奇迹就在一瞬间,书简一下子就干了!
当地人把子贡曾光临万松山当作莫大的荣耀,索性把青松山改为子贡山,给大石取名为端木书台,还在附近建起了端木书院,来传承文脉,告慰先贤。到了明代,有了“赣榆八景”的说法,这端木书台即位列其中。
此刻,我抚摸端木书台,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体味着文化的温馨,不胜感慨。我想,华夏大地,圣迹遍布,承千古学说,接今朝文明,正是历史的见证。如端木书台一样的各种遗址,彰显着文化的力量,让我们怀古鉴今,可谓弥足珍贵。而对这些遗址的珍爱,也恰是炎黄子孙接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世界上有多少文明古国,创造的古代文明曾经照亮了历史的天空。然而,这些古代文明得以一脉相承、没有中断的,惟有中华文明。圣迹遗址的存在以及被记忆,不能不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因素。
再回首,端木书台沉静依然,大概是如子贡初来时并无二致。当地人尊崇它,从根本上说应该是出于对文化的敬畏。清康熙年间赣榆知县俞廷瑞《端木书台》“开函攻五夜,下键用三余”,所体现出来的读书精神,不正是渴求学问的生动写照吗?
漫步在子贡山周边,我的耳畔回响着前人的诗句:“圣贤遗迹在,吊古一踌躇。”“我来游胜境,骧首几徘徊。”是啊,有山为证,借以思接千古,感悟源远流长,怎能不让人流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