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高级中学 徐馨冉
宋人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确实,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可以改善我们的气质和行为言语。而善读书,则可以用知识祛除心中的黑暗,所以,成为一个善读者,我们才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为人处世,涵养底气和定力。如是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史美尔斯曾经说过:“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阅读是一种向上的力量。书本其实就是精神入口,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这都是对生命的熔炼和升华。
哲人有言:“人的天性像是野生的花草,读书像是修剪移栽。”既然这样,那园丁是谁呢?其实就是我们自己。这种成为园丁的过程就好比成为一个善读者的过程,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对我个人而言,成为善读者是人生中意义重大的事。
霜晨雨夜,我独自思考:成为善读者到底需要什么,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善读者?带着疑问,我独坐阳台,泡上一杯香茗,捧着一本古卷,在静谧的环境里走进书的世界,追随先贤的足迹,打开飘零的册页,采撷历史的果实,步入硝烟弥漫的年代……在成为善读者的路上,必少不了书籍开路。善读者,可读诗、读词、读典,读中外、读古今。
今读苏轼之诗,了解苏轼的人生,便是为了体验苏轼之乐,理解苏轼之情怀。在成为善读者的初始,我感受“诗酒趁年华”意气风发的年少;体验“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离殇;欣赏“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同游“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温婉景色;感伤“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死别之悲、独处之苦、世路之艰。我通往善读者的路,留下了第一个脚印———苏词。在苏词熏陶的小路上,我感受到了诗和远方,看见了伟大诗人的一生。
既然善读者不是一蹴而就的,那我们就放慢脚步。刚欣赏完苏词,我觉得苏轼的豪放是天性使然,那么“将栏杆拍遍”的辛弃疾在我眼里则是磨砺使然。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破阵子》足以媲美岳飞的《满江红》。即使是杜甫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抑或是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些旁观式的抒发、描述,也撼动不了这首有金戈之声的力作。他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热泪横流。
我惊叹于“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的爱国情怀;惋惜于“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的不得重用;感慨于“栏杆拍遍,无人会”的报国无门;释怀于“人世几欢哀”的望破红尘。真是“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这让我总会想起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望、望眼欲穿的形象。
在我心中的成长之路,我又走远了点,脚印又深了点,当然这远远不够成为一个善读者。揆诸当下,浅读是致命的伤。
为了进一步加强阅读的厚度,我穿梭于各书之间,我依依不舍的是林黛玉的“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我念念不忘的是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难以忘怀的是稼轩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不能释怀的是王维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高楼大厦夺走了地平线,灰蒙蒙的尘埃,空气中老有油乎乎的感觉。”每每如此感受之时,我翻开书本,便少了几分“卷帷望月空长叹”的烦恼纠结,多一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定从容。书籍它所散发的浩然正气总是感染着我,成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的文天祥,有着“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胆忠心;成为“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的邓世昌,有“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的报国志向;成为“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的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有“无非一念救苍生”的坚定信念。
我正慢慢读懂他们、读会他们,我开始找到善读者的感觉,我开始明白善读者的真谛,含英咀华,浸润书香,畅游于中国各种文化之间,我放下古卷,翻开了外国经典。经典似一缕清风,又简如白水,穿透人文之美,触摸生命真谛,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读好的经典对成为善读者就好像光遇见了胶体,丁达尔效应的现象就有了形状。
正如《老人与海》中那位古巴渔夫,生活贫困,屡受挫折,但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正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会人们不屈服于命运,只有把人民福祉挂心头才是伟大;正如《复活》的男主人公最后蜕变成为抨击黑暗统治的典型代表,我们明白心系百姓可以创造奇迹;正如《大卫·科波菲尔》中,不论经历了什么,只要不放弃终可以成就自己……
我合上书本,不禁深思起来,思索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永恒的精神,思索合格的善读者的标准。每次思索都会更加明确人生目标,向合格的善读者行进。“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曾说。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书是桥梁,让人思接千里;书是翅膀,让人心游万仞。
古今中外的善读者,聆听文化钟鸣,啜饮文化甘露。用知识的脚步行天下,在人生的道路上读出了人生百味。可见,做一个善读者的确是人生中意义重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