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民主路协和巷的由来

马鉴尧

协和巷位于老新浦民主路三和兴药房西首,这是一条普通的小巷,宽不足4米,长百余米。巷子西侧原是海州杨家粮行,三进院落早已为原化工公司拆除,改建成楼房。东侧房屋以两层为主,砖石结构,二层外带走廊,室内铺有木地板,在20世纪20年代的新浦,是比较洋气的建筑样式。潍坊商人梁志成在这里开设源祥涌布庄,生产销售棉布,有职工近40人,资金20余万元。

巷,城区中的小街道,宽者为街,窄即为巷。街上以店铺为主,巷里就是旧时的居民区了。北京人称巷子为胡同,胡同里建筑多为四合院,元朝建立,想着大一统,称胡统,音即胡同。上海人称小街道为里弄,里弄的出现和上海殖民历史有关,早期石库门多称弄或里,也叫弄堂,里弄的出现也就百把年吧。巷的出现就要早多了,南京夫子庙的乌衣巷,因三国东吴时禁卫军着乌衣而得名。唐刘禹锡的《乌衣巷》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说的就是乌衣巷。

民主路上的小街道大多称巷,不过也有一处称“里”的,那就是位于东方大厦至昌旺的一段,原称海昌里。1923年混迹于上海滩的沭阳人郭海山,在鸦片生意中发了财,购得前河北岸土地,建造起东西两处大院子,东侧为中央大旅社,西侧是海昌书寓妓院,中间的路叫海昌里,大概是郭海山曾经在上海混过,想沾点上海的洋气,取这么个名字吧!海昌里就是今天的海昌北路前身。

东西向的市化路前身是前河,未淤时的前河,是老新浦物流的干道,承载着民主路上商家物资的运输,为卸货方便,路南侧便衍生出诸多小巷。民主路上的小巷名称,多以巷内大户居民姓氏命名,如王巷、赵巷、陈巷。其他的如大庙巷,因位于天后宫大庙东侧而名。又如鱼市巷,由鱼货市场而起。这“协和”,像似外来语,难道与北京的协和医院有关系吗?

难能可贵的是协和巷东侧还保留了当初风貌,民国的老房子虽然破旧,却还是原汁原味,依稀还能寻摸出当年的影息。现在巷头加建了巷门,上悬“协和巷”三字,是现代人眼中的民国门楣,这样的门楣旧时民主路上未曾有过。

新浦开埠百年,民主路是近代商品经济在新浦的缩影,也是海属之地的经济中心。自洋桥巷,也即南极路口至海昌路口这一截,又是民主路最繁华地段,这儿商家林立,人口密集。协和巷头东侧在三和兴药房未搬来前曾是布庄,西首的海州杨家粮行,日伪时期是三井洋行所在地,1949年后为新海连市人武部,后又搬来了化工公司。

协和依字面解释有协和万帮之意,出自《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帮,也即和睦,协同、和合。提起协和不禁令人想到北京协和医院,这个建于1921年的协和医院,前身是协和医学堂,1906年由英国伦敦会与英美等五家教会合作开办,名为Union,意联合、联盟,译成中文称为协和。1915年由洛克菲勒基金会收购,投资数千万美元建成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和医院是其附属医院。

1946年新浦来了位南京中央医院的外科医生张玉峰,这位毕业于贵阳医学院的高才生,放弃赴美留学的机会,携新婚妻子来新浦拟开办一所西医院。经过考察选中协和巷东侧的四合院,也即当年潍坊商人梁志成的源祥涌布庄。院内东首及南侧是二层小楼,西首是一溜平房,中间是过道兼院门。选址后便是给医院起一个好的名字,张玉峰曾于1937年考取北京协和医学院,“七七事变”的爆发,打断了他的协和梦,后来北京协和医学院内迁贵阳,谓之贵阳医学院。贵阳医学院的教授来自北京协和医学院,采用协和医学院的教程,毕业于贵阳医学院的张玉峰,为了记住这段历史的变迁,便给自己的医院起名:协和医院。

1947年1月开张的新浦协和医院,有护士2位,护理员2位,加上佣人、炊事员、收费员有7人,而医生只有张玉峰一人。医院进门是过道,过道南侧房间是诊疗室,放着医生的桌子,桌子外是候诊病人的长凳子。对门房间是挂号及收费处,再往里的一间大房子,是消毒室兼手术室,设有手术灯备有医疗器械。院内楼下房间为病房,分男室、女室,有6个床位,用来收治住院病人。院内设有厨房,家人则住在院内的楼上,真是医院虽小,样样俱全。

新浦协和医院人虽少,可消毒、麻醉等程序却严格仿照南京中央医院,程序规范,医案细致,工作井井有条。新浦协和医院以外科为主,如消化道、骨科等手术。当时肠梗阻和阑尾炎时有发生,病情急危险大,张玉峰认真细心,一丝不苟,精湛的技术赢得了患者好评。协和医院也收治其他类疾病手术,如难产、皮肤病、梅毒等,尤其是梅毒等各类性病,成了医院常见病,每天都有五六个病人,多时一天10多位。遇有病人多或重大手术时,张玉峰会邀请海州义德医院的医生,一起会诊协同手术。当时新浦西医院少且规模小,联合诊治是常见的做法,似同今日邀请专家会诊,如出一辙。

1951年8月14日,新浦协和医院停业,其医疗设备及药品,无偿移交给新建的新海连市医院,张玉峰也进入市医院任医务主任。新浦协和医院走过不足6个年头,留下了民主路上这个叫协和的巷子,走进这闹中幽静的小巷,巷子依旧,房子依旧,只是石板路面换成了青砖,伫立巷内,当年进出协和医院的脚步声,若隐若现渐渐远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