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走,逛菜市场去

钟淑如

虽然我们身边有很多连锁超市,但即使在最发达的城市,菜市场依然生生不息。

在我快毕业那年,我选择在海南展开田野调查,研究中国的菜市场。我在一个很大的市场旁边租了一间小房子,每天早上推开窗,就可以听到鱼贩子在那叫卖。

市场里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我开始接近那些摊贩,趁着他们生意不忙的时候自我介绍,说我要来这里做一点调查。很多摊主一脸狐疑地看着我,直接问,老板,你是想在这个市场搞批发吗?还有的摊贩怀疑我是来刺探他们的商业机密的,连连说:“我们的生意很差的,不要来,不要来。”

后来靠着熟人的关系,我找到了一个卖马鲛鱼的摊位,开始了摊贩生涯。我去码头进货、给客人送货,去海鲜店收账,还被邀请到摊主家里吃饭、辅导孩子的作业,甚至还帮他们写婚姻协议,慢慢地取得了他们的信任。

慧姐是我认识的其中一位摊主。她有三个连着的摊位,一年收入二十多万不成问题。她13岁就跟着老妈走街串巷地卖鱼,从地摊做起,因为没有钱进入正式的市场租摊位。15岁,她开始单干了,但是头两个月就把攒了半年的2000块钱亏光了,因为她什么鱼都想进。后来她发现这样不行,开始动脑筋。她发现,不同的消费者喜欢不一样的食材,比如在冬天,海南有很多东北老人喜欢吃带鱼;如果附近工人比较多的话,他们就喜欢买一些便宜的鱼类。

慧姐的生意慢慢地好起来了。她给自己总结了两条最重要的生意经,一是勤奋,基本全年无休,从早上5点开摊到晚上8点;二是诚信,卖鱼从不缺斤少两。

慧姐卖的海鲜有几种来源。第一种来源是开小船的,只能近海捕捞,买鱼需要认识船家。第二种来源就是开大船的远洋捕捞,因为量比较大,就通过代销来卖。想获得大船的代理权,一开始就要和大船形成绑定关系。码头基本上是个熟人社会,而且它的关系网络比较稳定,再加上渔民不计投入的高强度劳动,才能保证海鲜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从海里到达人们的餐桌上。

我还认识了另外一个人叫“标叔”,他是卖猪肉的。标叔最喜欢跟我说的一句话,也是我最爱听的,“小妹,我请你吃早餐”,一说完我就跟他去吃早餐了。

标叔在市场里面卖了20多年猪肉,现在50多岁了。他最开始是被他的一个表叔带上道的。猪肉行业有一个现象,叫“同乡同业”,很多摊贩属于农村到城市里的移民,在菜市场里工作就是在城市扎根的一个希望。标叔说他当年跟着他表叔用一口烟的工夫就学会了怎么干这行,动刀切猪肉,展现了非常高的天赋。他的收入随着猪肉价格周期波动,猪老板笑的时候他要哭:这意味着猪价高,大家对肉类的消费相对就会低,就卖得不好。

标叔年轻时一天卖两三头猪,在市中心攒了套房子,如今他跟他老婆依然每天早上五点钟准时来猪肉摊开摊。标叔有很多熟客,都是认识很多年的,有开海南粉的、湘味饭店的、海鲜店的、早餐店的。标叔除了给他们送猪肉,有时还会帮带一些调料、蔬菜等,提供全方位服务,还能保证低廉的价格。周边的小商业跟菜市场摊贩的联系很紧密,这也是菜市场可以给自身带来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标叔和标嫂只开业半天,下午是不出摊的,因为那是他们专属的休闲时光。标嫂会去唱卡拉OK,标叔会去一个喝老爸茶的茶馆,叫上一壶茶一碟花生,跟朋友们打牌、聊天、钻研彩票。他跟我说最多时候他赚过5000块钱,但是很快就请朋友吃饭花光了,其中也有我的一部分功劳,因为他请我吃过早餐,不止一次。

除了了解摊贩的生活,我也要了解顾客是怎么想的。海南人喜欢饭后到海边散步,所以我在海边逮着人就聊天。梅姨就是这样认识的。她来自吉林,和她老伴都已经六七十岁了,他们每年11月到海南,次年4月开春的时候再回去,就跟候鸟的迁徙时间是一样的。

哪个菜市场卖的东西好吃,哪个菜市场便宜,她比我还清楚,因为他们有的是时间,逛菜市场就是他们最重要的休闲活动之一。梅姨跟我说,她也不是为了买某些东西而去的,她就是看到市场里有那么多人在努力奔忙着,有那么多新鲜的食物,她就感到很安心,就感觉自己年轻了。对于老年人来说,菜市场还有非常重要的社交功能,这种社交是不分性别,不分年龄、背景和收入的。

在菜市场里,万千有趣的人和事儿共冶一炉,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在这里时刻发生,有时是唠嗑,有时是其他的互动形式,造就了一个非常活色生香的场域。菜市场的热闹,它的人情味,在千篇一律的生活中是独一份的。现在,我们每天的生活都重复,每个城市的表面看起来都很像,但是世界上却找不到一模一样的两个菜市场。希望大家有空的时候一定要多去逛菜市场,在那里你会发现更多生活的精彩和可能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