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养蜂“老黄忠”

乐 心

从20岁开始放蜂,周敖大至今已放了六十多年蜂。《三国演义》里有位老将黄忠,年近六旬,仍能开二石力之弓,与关羽斗一百回合,不分胜败。在江苏蜂业界,周敖大可称得上老黄忠,84岁仍在放蜂。

他是苏派养蜂传人,一生赶了无数场花海。他的蜂场就在家门口开阔的场地上,三十几箱蜂,跟过去是不好比了。从前,他最多时放一百多箱蜂,人称“雄兵千万,百箱千蜜”。

而今,他仿佛老黄忠,可茫然四顾,不见关羽,只见高大的榉树。阳光正从树叶空隙里照进来,斑驳的光影投在蜂箱上,这八棵榉树,是父亲六十年前种下的,他常常想起父亲。他的父亲叫周兆林,民国时在华绎之蜂场做过养蜂员。

在宜兴乡村,养蜂的历史由来已久,但养蜂用活框蜂箱却是源自苏派养蜂创始人华绎之。上世纪20年代,华绎之向西方学习养蜂新法,采用制造蜂基和活框蜂箱养蜂,组班到全国各地放养,赶不同植物的旺盛期,开创了中国科学养蜂先河。当时,华绎之手下有个技术骨干叫陆宝初,宜兴周铁人。周兆林因为跟陆宝初同乡,有亲戚关系,得到了陆先生的关照,被带在身边传授养蜂新法。

周兆林从旧社会过来,对新社会满怀信心,后来帮集体养了十多年蜂。他不光教会了儿子放蜂,还教做人做事的道理。周敖大记得父亲说过三句话:一不要亏待人家,二要体谅人家,三要真心对人家。凭这三点,他这一生带着意大利蜂,到哪儿都有好人缘。

周敖大的放蜂技术起初得益于父亲,后来受教于表叔。他养蜂最难忘的是,与表叔联手夺高产。

表叔叫刘伯暖,比他大七岁,年轻时跟父亲一样在华绎之旗下跟陆宝初学过养蜂,师出同门。此人钻研性强,勇于尝试,独创“双王强群”养蜂法。

蜜蜂世界是个神秘的王国。在这里,蜂王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一只优质的蜂王一天一夜会产三千多粒子,能达到她本身的重量。一箱蜂通常只能有一只王,其他都是工蜂,如果箱里有两只王,就要决斗,一方咬死另一方。所以放蜂人的一只箱子里从不会有两只王。可是,刘伯暖却尝试两王同箱。

标准的蜂箱是一箱八框,他特制了放十框的大箱。在同一只箱子里,中间夹块板,王与王同箱却不碰头,避免了打斗,而工蜂可自由在两者间喂食。这样做的效果是,如果一只蜂王24小时产三千粒子,那两只蜂王同箱能产三千八百粒子,而且繁殖出来的蜂体质好,追花夺蜜能力超强。

周敖大非常佩服表叔,向他讨教,搞“双王同箱”,两人联手取得了好收成。当时蜂产品行情好,蜂王浆出口,市场价是每公斤上千元,他们为集体经济创收立下汗马功劳,也带动了全乡的蜂场高水平养蜂。

宜兴“双王强群”放蜂法,一度让外地放蜂人又惊又怕。有一次,周敖大到四川双流县放蜂,三公里外的河南放蜂人就赶来轰他们走。因为他们知道“双王强群”的厉害:当蜜源够的情况下,双方蜂相安无事。当蜜源不够的情况下,强势蜂会盗蜜,跑到人家的箱子里吃一饱。

周敖大体谅对方,不跟人家争吵,自己的蜂强势,要考虑到别人,尽量拉开距离。他带同伴离去重新寻找花朵。

一生在大地上寻找花朵的人,不会是凶巴巴的人。他书念得少,却比一般农人眼界开阔,神情宁和。

活着活着,活成了植物。

活着活着,活成了老蜂。

常年跟蜜蜂在一起,人也有了蜂的品性,勤劳、忘我。他今年84岁,每天5点钟起床,吃过早饭就开始一天的工作,或取王浆,或摇蜜糖。养蜂太辛苦,经济效益不高,小辈都不愿干这行。他带过八个徒弟,现在只有一个徒弟还在放蜂。

再也带不出徒弟了,他有些落寞。好比一只老蜂,有一天生命耗尽,便悄然辞别蜂场,不明去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