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东宁要塞纪行

万维

为修改完善长篇小说《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在东宁市文联主席庄俊刚、东宁要塞展览馆顾问王宗仁和老战友白宝杰等陪同下,我再次探察了二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修筑的罪恶堡垒———东宁要塞。

东宁市(当年为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是伪满洲国东南边陲重要的通商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宁县九山半水半分田。既有肥沃的黑土地,又有老爷岭繁茂的原始森林,还有金矿、煤矿和铁矿,物产资源十分丰硕。优越的地理位置,富饶的自然资源和湿润温和的气候条件,自古以来被誉为“塞北江南”。

我们一行人首先来到位于东宁市三岔口镇南山村西两公里的勋山脚下———东宁要塞展览馆。在这里,我们看到一座座由中国劳工用血泪和尸骨构筑起的要塞(堡垒),伴随当年劳工举起铁锹镐头英勇反抗暴动的余响,一幕幕二战时期东方战场硝烟弥漫的画面,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1933年10月,日军进驻东宁县后,就谋划构筑永固性的地面堡垒和庞大的地下军事要塞,建立所谓的“东方马其诺防线”,以实现其长久侵占中国并觊觎前苏联远东领土、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罪恶野心。1934年5月12日,日本关东军司令官菱刈大将签署下达第589号密令:《关东军关于在国境地带东宁、绥芬河、平阳镇、海拉尔附近修筑阵地的命令》。

按照规划, 军事要塞整体工程分三期进行,全部完工后,要在长达1000公里地带秘密构筑军事要塞群17处。在每一个要塞群又相应配备筑垒大大小小、密密麻麻、明里暗里的火力发射点和堡垒等几千处。由此形成较为完备的所谓国境攻击和防御体系。

东宁要塞群,位列日本侵略者诸多要塞群重中之重,被称为国境防御第一核心阵地。工程项目密集庞大,结构坚固,设施配备齐全。该要塞群不但设有胜閧山要塞、勋山要塞、麻达山要塞、朝日山要塞、三角山要塞、南天门要塞、北天门要塞、大砬子要塞和炮弹沟要塞共九处,还建有永备火力发射点402处、土木质火力发射点511处、战斗观察所111处、钢筋水泥掩蔽部100处、钢筋水泥顶盖和钢帽堡4处、火炮和迫击炮发射阵地79处。

日本关东军为了加紧对这些军事要塞等工程的构筑建造,采取摊派、征调和哄骗等多种手段,从中国东北和关内抢掠来中国农民、工人和战俘达17万多人,充当劳工,强迫他们夜以继日地进行劳动。为了防止劳工们怠工、逃跑,又组建了14个国境守备队并调来大批军人,来监管这些秘密军事工程和看押中国劳工。仅东宁县一地就调来三个师团和一个国境守备队共13万人。中将官衔有3至5人,少将官衔近20人,校佐官衔难以计数。军级之高、兵员之多、兵种之繁杂,都是前所未有的。东宁县俨然成了日本侵略军的大兵营,而这里原有的居民才3.5万人。

我们来到三岔口镇矿山村东侧海拔279米的山岗上,这里就是胜閧山要塞,是当年日本侵略军最后负隅顽抗的阵地,也是日军斋藤俊治大佐最后举起白旗投降的阵地。该要塞是由东胜閧山和西胜閧山两个阵地组成,由2000米长的地下甬道连接。东侧山势陡峭,距中俄界河瑚布图河只有200米。该要塞作为中枢轴心,与前后左右五个阵地相互联络,四通八达,没有死角,界河两岸中俄情况尽收眼底,一目了然。要塞内部建筑结构复杂,设施齐全完备。在二、三十米深的地下构筑成的设施有:战斗指挥部、兵居室、炊事间、通信室、包带所、被服库、粮食库、发电所、武器库、贮水槽、通风井、瞭望哨、厕所等各种作战结合设施。总共可容纳作战兵员1000多人。整个工程是在地下岩石上凿掘而成的,重要部位还用钢筋混凝土进行被覆,厚度在60至200厘米。地下出口都同地面碉堡、隐蔽部、战壕、交通壕等工事相连接。地上地下形成一体。除饮用水和作战弹药外,给养等物资可以满足一年的作战需要。

从1934年开始构筑要塞,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17万名中国劳工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忍饥挨饿,承受着高强度的劳动,遭受着非人的折磨和凌辱,很多人累死、饿死或染病不治,还有些劳工被以军事工程保密为借口,残酷杀害在堡垒中。仅以胜閧山要塞为例,在构筑过程中,劳工们因不堪欺侮和压迫,爆发了以陈恩为首的暴动和逃跑行动。从吉林省榆树县被以出劳工可以免征土地、免征房屋(征地、房屋给日本移民开拓团)而欺骗来的4700名劳工,不到一年时间,除了死在老城子沟仓库工地723人,最后只逃出50人,其余全都死在这个要塞中。大批劳工死亡后,有的被拖出去喂了日本狼狗,有的被直接扔进了沟壑里。所以,几乎每一座要塞堡垒工程旁,都留有一个让人痛心疾首的“万人坑”。

历史并未走远。这座曾弥漫着战火硝烟,隐匿着侵略者的罪恶野心,由中国劳工用血泪和尸骨筑起的人间炼狱,必将成为永久的历史见证,一次次重新唤起人们的记忆与反思。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