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喊火烛

吴翼民

看到一条新闻,标题叫《湖南岳阳汴河街:“打更人”敲出十五年“零火灾”》。这岳阳汴河街没去过,想必是条老街,大抵多为木结构的房屋,须靠“打更人”拒火神而保平安,没承想竟敲出了“十五年‘零火灾’”的不俗成果。

很古老的民俗行当——打更人,负责打更兼“喊火烛”。江南地区直接把这类志愿者称为“喊火烛”。我幼年的记忆里,老家就有过一茬接一茬的“喊火烛”。“喊火烛”多半年岁老了,每天黄昏在街巷里穿行数匝,一边敲着竹梆,一边拖长着声调喊着:“火烛小心,谨防小人(孩子),水缸满满,灶边清清……”大约历时不到一个钟头。此时人们正打点欲睡,听到竹梆声和喊叫声便会自我提醒一声:要去灶屋看看,灶膛里火星有没有全部熄尽了。寻常百姓家的肇事火源主要在灶屋灶膛,那里安全了,全家也就无虞了。

我老家贴邻有位名叫阿大的鳏夫,就常年志愿“喊火烛”。他无正式职业,平时一早到大饼油条店批发一大摞大饼油条,挨家挨户兜售,价格跟店里一样,只是冷却了的,仅赚了个批零差价,勉强度日。到了年关,他挨门挨户替人杀鸡,不收报酬,只要了鸡头鸡屁股煮后下酒。他说,自己反正是个光棍且年纪老了,不愁犯血光绝后,况且“喊火烛”是积德的,正好抵了杀生的罪愆。阿大“喊火烛”的声音带着调门,是叫卖大饼油条练出来的,我们光听着就觉得亲切安详。

让人感动的是,这类“喊火烛”全部是志愿行为,有的还代代传承。他们有主业,“喊火烛”仅是业余的行为,一如民间的救火会(又称救熄会)。我老家有几个邻居都主动加入了救火会,一位是对门黄包车行的女婿,一位是桥堍香烛店的小开,偶尔看到他们坐在救火车上摇动着铃铛,疾驰而过,煞是威风。

若干年后,我上山下乡插队落户,一度带着乡村学生拾起了“喊火烛”的行当。那时我在一所乡村小学教书,发现有些孩子调皮好动,料得他们剩余精力太多,就组织了几个调皮大王,到了夜间排着队穿行在村落里“喊火烛”,还特意为之编写了词儿:

“冬夜时辰,天燥风紧。各位乡亲,火烛小心。”

“灶膛灯盏,熄灭火星。灶前灶后,打扫干净。”

“水缸满满,堂屋清清。门户关关,门栓紧紧。”

“防火防盗,提防坏人。促进生产,抓好革命。”

初时,我带领着他们举着小旗穿村走巷,后来就放手让他们独立行动,效果出奇地好,领导和乡亲们都夸孩子们懂事。因提振了自尊心,几个调皮大王白天上课居然规矩听话,还争相帮老师维护课堂纪律。

说来唏嘘,喊火烛者,从前城乡处处有,而今科学发达,行当几近消失。现在,城乡各处装着探头,一旦哪里火苗蹿起,就近的消防队立马进行扑救,大的火灾自然难以酿成。不过,要说防患于未然,还得靠日常的检查和警示。岳阳的“打更人”便显得分外可爱,他们坚持数年不辞其劳,为一方乡土“喊”出了平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