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方明元:龙洞庵的腊八粥

【连网】一年一度的腊八节到了,尽管风雨交加,天气寒冷,我还是义无反顾地往龙洞庵而去。

孔望山的龙洞庵兴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以前,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悠久历史,因为供奉着释迦牟尼的塑像而受到广大佛教徒的顶礼膜拜。它在苏北、鲁南除了佛事兴旺、香火不断名气很大之外,还有那香甜可口的腊八粥,名闻遐迩。腊月初八那天早晨,人们会络绎不绝来到龙洞庵,以能品尝到腊八粥而获得一冬的健康为快乐。

中国人有在腊月初八(农历十二月初八)吃粥的传统风俗,最早开始于北齐,兴盛于唐宋明清,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腊月初八,天寒地冻,农事结束,是人们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保健养生的重要日子。人们以八种以上食物合在一起,和糯米、小米共煮一锅,有聚合万物、调和千灵之意。这一天不管是朝廷、官府、寺庙,还是民间百姓,都要熬煮腊八粥,祭祀祖先,庆祝五谷丰登,救济穷人,馈赠亲友。

龙洞庵的腊八粥,虽然蜜口香甜,但熬煮很辛苦。每到腊月初七,龙洞庵的尼姑们就开始忙碌起来,外出采购红枣、绿豆、花生、薏仁、糯米、小米、莲子、白果、桂园、萄萄干等食材。据尼姑们说,水与食材的比例一般掌握在1斤食材配上10至15斤的水为宜,太多了腊八粥稀不黏和;水太少,腊八粥容易粘着锅底,有糊味不好吃。晚上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精炼,半夜煮熬。再用文慢炖,一直炖到腊八的早晨。尼姑们一般都会把第一碗腊八粥恭恭敬敬地放在供桌上,双手合十,虔诚地敬佛祭祖。她们说:“给佛祖先吃,来年会保佑天下众生平安无恙。给祖宗先吃,祖上会知道子孙的孝道,庇护他们多子多福”。

龙洞庵的腊八粥,好看又好喝,色香味俱全。红的枣、绿的豆、葡萄干、黄的小米,白的糯米、白果,黑的香米,可谓五彩缤纷,秀色可餐。他们镶嵌在黏绸的腊八粥里,洋溢着浓浓的喜庆气息。那些平时横竖、分散的杂粮、米粒、水果,在尼姑们的辛勤劳动下,紧紧地依偎在一起,幻化成一缸缸香甜可口的美食。腊八粥里蕴含着“八勺温馨,七份真诚,六包甜蜜,五袋好运,四盘平安,三瓢富贵,两萝快乐,一筐健康”。尼姑们用火热的心意,煮成一锅又一锅幸福的腊八粥,把关爱和健康洒向人间,是功德无量的善举。

腊月初八的早晨,人们冒着刺骨的寒风,从四面八方来到龙洞庵,为的是能够吃到软和香甜的腊八粥。人们依次排队,井然有序,平时寂静的龙洞庵顿时人满为患,人声鼎沸。在餐厅的一张张长条桌上,坐满了有男有女的食客们。一碗碗浓稠的腊八粥喝下肚,如琼浆玉液,滋润着人们的身体,一股暖流油然而生,仿佛在空心棉袄里加上了一层保暖内衣,把严寒阻挡在千里之外。一个个吃得津津有味,肚大腰圆。吃饱喝足之后,人们还要向佛像叩头跪拜,在功德箱里献上硬币若干元,祈盼佛祖保佑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幸福安康。临走的时候我往往地多打几份腊八粥,一是保存着多吃几天,期望年年有余,好运连连。二是馈赠亲友,行善积德。

腊月初八以后,正值数九严寒,滴水成冰。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是冬天的主气,易伤人体阴气,这一阶段养生的关键是“养肾防寒”。中医还认为,冬天人们早餐口味不开,而进清淡软柔之腊八粥,可滋润胃气,生津滑喉。南宋大诗人陆游认为,食腊八粥能长寿成仙。明代著名的医药家李时珍在不朽医著《本草纲目》中说“粥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当选诀也。”清代名医王孟英在其《随息居饮食谱》书中认为,腊八粥中的“米油”可代参汤。它和人参一样具有大补元气的作用。现代医学公认,腊八粥能补益阴液、生发胃津、健脾胃、补虚损,在冬天里最宜养人。

过去食粥为求生,今天食粥为养生。腊八粥不仅是习俗和美食,而且是价廉物美的延年益寿养生佳品。它有和胃、补脾、益肾、通便、养颜、安神、养心清肺、消渴明目的功能。它的食材大多是缮食纤维,都有着较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红豆、小米、莲子、桂园、葡萄干养心安神,糯米、小米、薏仁、红枣健脾和胃,核桃、花生、黄豆健脑益智,绿豆清凉败火。食用腊八粥,民间往往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之说。

品尝腊八粥,不仅要细嚼咽,而且要有一点功力,诸如岁月的磨练,人生的阅历。一碗热呼呼、香喷喷的腊八粥,能让人品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就像曹雪芹,他出生于深宫豪门,一生吃过多少美酒佳肴山珍海味。只有到了绳床瓦灶、家破人亡、举家食粥、酒水常赊时,他方写出了洞察人生、名垂千古的力作《红楼梦》。

腊八粥马上就要到了,我诗意澎湃,写下“喝了腊八粥,心情舒畅无烦忧;喝了腊八粥,爱情甜蜜人长久;喝了腊八粥,身体健康活高寿;喝了腊八粥,开心美满乐悠悠;喝了腊八粥,幸福快乐天天有”的顺口溜。朋友,你要一冬的健康吗?请到千年古寺龙洞庵来,那里的腊八粥一定会如你所愿。

腊八粥,朴素无华,随隅而安,与人无争,这也是我们“50”后做人所具备的品德。

2019年1月16日

作者:

方明元 笔名:日月,男,1959年6月出生,原籍江苏省沭阳县人。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连云港市散文学会副秘书长、海州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其作品经常发表在《散文选刊》、《北方文学》、《青海湖》、《海外文摘》、《东方散文》等省内外文学刊物上,大约80多万字,是东方散文的签约作家。有16篇散文作品获得二、三等奖,其中《锦屏山背水记》、《买房的烦恼》分别获得2010度和2011度中国散文一等奖。《乌兰布统草原寻梦》一文于2016年8月获全国首届蔡文姬文学奖散文类一等奖。《东磊的白玉兰》一文获2019年5月连云港市第二届白玉兰散文奖。先后两次被中国文化艺术产业发展基金会授予“中国旅游散文创作金牌作家称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