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文物遗址留下古镇久远记忆 □陈婕 徐习军

【连网】当初的海滨古镇板浦,说起来只是一个“弹丸”之地,但这个古镇却是从商周后期即现滩成陆,开始有先民在此居住繁衍了。说板浦古镇自商周始,并非只有文字史料记载,而是有众多考古遗址证实。

cw01a09c

(一)

据考古发现,位于盐河磕头桥西侧的板浦西郊(今尤庄村和菜园村)一带的古墓特别多,因为这些古墓的封土堆很高并且范围大,此地人都叫“大墩”,如“神墩”“帽墩”“牛耳墩”“大后墩”“三合墩”,等等。板浦墩埌庄(著名职业教育家江恒源故里)也正是因为大墩多而得名。有清末民初板浦文化名人席素琨《过墩埌》诗为证:“环浦东西起百墩,累累古墓接荒村。星罗棋布都临海,疑是当年万马屯。”

比如位于尤庄村东的“神墩”,遗址近似一圆形高土堆,经考古发现“神墩”实为周时古墓,早年此处曾发现周代铜鼎。1984年在地表采集到石镞、石锛、灰陶鼎足、鬲足残件和绳纹、印纹陶片等,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板浦春秋》记载:20世纪90年代,市博物馆和灌云县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多次来此处考察,对部分大墩进行了发掘,从地表曾采集到商周时代的绳纹、印纹陶片及鬲足、鼎足残件和石锛、石镞等,另外还发现汉代铜镜、剑的残件以及玉蝉和许多陶器残片,因此确定这儿的群墩就是西汉(或西汉以前)的古墓葬区(还有的大墩古墓为多层,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都有)。

在尤庄村北,“大后墩”(已被夷平)是商周——唐时期的古墓葬区。地表曾发现古代遗存的残砖碎瓦和各种纹饰陶片,其中有商周时期的鬲足、鼎足、豆把、石斧及汉代的绳纹陶罐、尊、云纹瓦当等,还有唐代的陶壶、青瓷碗、罐等碎片。

cw01a09a

位于尤庄村东的“帽墩”,为汉、明、清等朝代古墓葬区。附近农民在其东部取土时,发现有汉代的泥质绳纹陶罐、壶以及明清时期的青花碗、碟等残片。

位于菜园村的“贤良匾”大墩,为汉代古墓葬区,1993年发掘,清理土坑木椁墓1座,出土漆奁盒、漆耳环、玳瑁笄、“五铢钱”等(该“贤良匾”尚存石鼓、石柱等遗物,现在泗河村电灌站处。石柱上刻有“六十七年如一日,孝行甚钦”等字)。

位于菜园村的“三合墩”,为汉代古墓区,1993年发掘,距地表1米处,有土坑木棺墓1座,出土陶猪圈、釉陶瓿、印纹陶罐、釉陶壶等汉代文物。

还有“丁庄古墓群”为汉代古墓。原有封土墩大小近100座,多数已被夷平,尚存4座大墩,曾采集到汉代绳纹陶片、陶罐残片、夹砂泥质红陶鼎足及“五铢钱”等;“菜园村汉墓”为西汉土墓,1991年发掘,墓葬为土坑木椁墓,出土泥质灰陶茧形壶、甑、钫、铜剑、“半两”铜钱等;灌云县博物馆登记在册的“板浦汉墓”为汉代古墓,1980年清理,出土夹砂陶和泥质灰陶钫、鼎、豆、杯等20余件。

cw01a09b

(二)

在今板浦东部沙沪村有一座宋、金时代城池遗址——“东城”遗址,该遗址占地约5万平方米。从遗址残存的断面看,文化层厚1~2米,地表有残砖碎瓦。

据相关史料记载,1984年文物普查时,在“东城”遗址采集到许多碗、碟、杯等外观精美的生活器皿瓷片,其中白釉高足的居多。经考证,多为唐、宋时代的遗物。在沙沪村西侧不远与大团村南侧相邻的地方,东辛、大团老百姓称之为“南窑”村,这里应是古代陶冶行烧窑的场所。从“东城”遗址采集到的许多碗足上都记有“詹”“金”等窑主铭记可以看出,这些都留下了宋代瓷器的典型特征,应该是本地窑厂制作。

1978年冬天,因水利工程在当时的“东辛公社东城大队”(今板浦沙沪村)出土了一方铜质篆书的官印——“提控之印”,被灌云县(板浦时为灌云县所辖)图书馆征集,因那时灌云县属于淮阴地区管辖,所以后来被淮阴地区(现淮安市)博物馆收藏。

“提控之印”在江苏属于首次发现,此前在河北省满城出土过一方。板浦“东城”出土的“提控之印”为铜质,边长7.7厘米、厚1.6厘米、通纽高5.3厘米,重达975克。印面刻有九叠篆书“提控之印”四字,纽边印旁刻有“丁亥年行尚书省造”8字,左旁还刻有“提控之印”四字。

从印信的形制和印文特征来看,皆具有宋、金特征;但是以质地、尺寸看,宋代诸王及中书门下“印方二寸一分……”,金代最大官印不超过二寸;从印文看,九叠篆制印始于宋,折叠笔画繁复、流畅,而金印则稍显逊色,因此专家认定此印为金印,且为金代后期印信。

从官职看,“提控”是总领官名,为金兵制中一种,特别是在金代后期盛行。从印纽边印旁刻有“丁亥年行尚书省造”,丁亥为铸印年份,应为金世宗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行尚书省”为铸印机构,“行尚书省”为“行台尚书省”简称。金太宗时渐渐袭宋官职,但稍有不同的正是“以尚书省总览政务,而不设中书门下”,这也确定该印为金代印章。

在“东城”设“提控”,实为金中央政府派驻海州地区总揽一切权力的最高官员。因此,有专家认为“东城”是当时金在海州与魏胜(抗金英雄,此时正占据海州城)对峙的首府机关驻地。

(三)

碑刻是凝固的史书,碑刻虽历经岁月的打磨,但它的原创性依然清晰可见,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史料。我国的碑刻在先秦时期就开始盛行。中国古代史研究对于碑刻史料十分重视,尤其对唐以前的碑刻尤为重视,因为宋元之后传世文献较多,故学界对宋元之后的碑刻关注度不高。近年来,宋元时期碑刻材料日益受到学界重视,国家社科基金中有关碑志的立项数目持续增长,不少学者利用碑刻资料解决了一些疑难问题。

板浦镇区古碑石刻很多,现查明遗存的有20余件,有题刻、碑刻、石雕等门类,内容涉及当时寺庙、书院、祠堂、盐业、政治、经济、人文、教化、赈灾诸多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是古镇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与组成部分。

据姚祥麟先生在《板浦春秋》里记载,板浦尚存的题刻主要有:“国清禅寺”“精勤书院”“文昌宫”“义济仓”等门额石刻匾额等。

cw01a09d

板浦尚存碑刻有十几尊:有清代兵部尚书李宗昉为歌颂陶澍实施盐政改革功德的“陶公祠碑”;许乔林所撰,记述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春,皇封孝子谢子鲸及其子谢源资助重修天齐庙一事的“重修天齐庙碑”,这是至今唯一能见到的大才子许乔林手迹的碑物;为纪念中正场大使魏源功绩的“中正场魏公去思碑记”。

有记述清光绪二十四、二十五(公元1898年、1899年)年间海州州同朱元羹来板浦赈灾一事的“皇清署理海州直隶州州同朱公去思碑”;为缅怀缪秋杰在板浦主管淮北盐政期间功绩的缪秋杰“去思碑”;民国初职业教育家江问渔所撰碑文,铭记中正开明垣商李味辛先生出巨资修筑徐圩码头、振兴盐运等事迹的“李味辛纪念碑”。

有原立在魏公堤上,半路桥茶亭中间的“半路桥茶亭石碑”;刻着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颁布,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为官修典籍晓谕天下的《圣谕广训》之“十六条”条文的清代《圣谕广训》石碑;清同治年间“盐业告示碑”;“孙家桥”石碑;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署理临兴场大使、中正场大使钟志沆,为“东大疃灶丁”周守启、许如德等八户“立界”四至而出示的“通知”,中正大疃“告示”碑;“清同治五年盐业告示碑”;“光绪二十六年盐务碑”;“重浚景济河记碑”……此外,还有一些尚存石雕。

这些石刻、碑刻、石雕全都留下了古镇板浦那些久远的记忆。(陈婕 徐习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