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2025年4月29日 15:00
地 点:连云港发布新闻发布厅
主持人: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林剑锋
发布人: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 朱晓云
市劳动就业管理处副主任、四级调研员 许全桂
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 常婕
市就业训练中心主任 王环环
发布议题:介绍《“匠心筑梦・技耀港城” 职业技能培训三年行动方案》相关情况
林剑锋: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为深入贯彻国家就业优先战略,加快培育适应产业发展的技能人才队伍,我市近日出台了《“匠心筑梦・技耀港城” 职业技能培训三年行动方案》。今天,我们专题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方案的相关情况。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朱晓云同志;市劳动就业管理处副主任、四级调研员许全桂同志;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常婕同志;市就业训练中心主任王环环同志;
我是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林剑锋,本场新闻发布会由我主持。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共有两项议程:一是由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朱晓云同志介绍职业技能培训三年行动方案相关内容。二是请记者朋友们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
首先,请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朱晓云同志介绍职业技能培训三年行动方案相关内容。
朱晓云: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就业优先战略决策部署,积极响应国家和省“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的号召,我市制定出台“匠心筑梦・技耀港城”职业技能培训三年行动方案,旨在构建完善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大力强化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从而推动劳动者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为全市的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
从今年起,我市将用三年时间,按照“愿培尽培”“应培尽培”的原则,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预计到2027年底,完成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8万人,新建各类培训载体60个,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2%以上。
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一是聚焦重点群体,分类开展技能培训。针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开展家门口就业赋能行动,围绕县域特色产业设置培训项目,建立全流程服务体系,助力乡村振兴,力争培训后就业创业率达45%以上。对于高校毕业生,实施就业创业培优行动,开展适合青年的技能项目和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扶持,到2027年底计划开展技能培训2万人次。面向失业人员,开展再就业技能赋能行动,围绕产业急需项目培训,落实“1131”服务,力争培训后再就业率45%以上。鼓励企业开展职工强技稳岗行动,支持企业自主评价,推动工资分配向技能人才倾斜,到2027年底开展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2.7万人次。
二是紧扣市场需求,创新开展紧缺技能培训。实施“数字技能提升行动”,将14个数字专业技术职业纳入补贴项目,开展相关培训,推动数字领域技能等级证书与职称比照认定,到2027年底开展数字技术技能培训1万人次。推进“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围绕关键技术领域开发课程体系,共建实训中心,培育复合型技术工匠,力争关键岗位人才供给满足率达80%以上,到2027年底开展制造业技能培训1.5万人次。落实“康养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大规模培养康养照护技能人才,创新实施“菁英”家政师培育计划,到2027年底开展康养服务技能培训1.8万人次。
三是着眼高端人才培养,造就港城工匠。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多种学徒制培训,实施培育计划,开展差异化培养,推进求学圆梦行动,到2027年底新增高技能人才3万人,引进培养高端技能人才1200人。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拓展职业发展通道,推广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创新直接认定方式,到2027年底开展企业高技能人才自主评价1500人次,新增自主评价机构5家。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建设,依托各类载体,建立梯度培育机制,到2027年底新建市级以上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0个,市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10个。
职业技能培训对于提升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创业、推动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市的职业技能培训三年行动方案,将为广大劳动者提供广阔的技能提升空间,为企业输送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也将助力全市经济社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希望各位媒体朋友能够广泛宣传这一方案,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从中受益。
谢谢大家!
林剑锋:谢谢朱局长。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记者朋友们可以就关心的问题进行提问。
记者:行动方案中提到要分类实施重点群体技能培训,人社部门将针对哪些重点群体开展技能培训?
许全桂:感谢您的提问。下一步,我们将以农村转移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企业职工等群体为重点开展技能培训。一是开展农村转移劳动力家门口就业赋能行动。围绕县域特色产业开展穿戴甲制作、手工钩织、农产品初级加工、电商直播带货、服装缝纫等实操性强、适合家门口就业创业的培训项目,重点关注脱贫家庭、留守妇女。建立“培训+评价+就业+跟踪”全流程服务体系,推动培训和就业协同联动,力争培训后就业创业率45%以上,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的目标,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二是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培优行动。以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和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为重点,开展适合青年群体就业的电商直播、短视频制作、无人机驾驶等技能项目培训,以毕业前两年高校学生为重点开展创业培训,建立培训就业直通车,提供各类创业扶持,帮助青年群体实现从技能提升到高质量就业创业的全链条发展。到2027年底,全市开展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2万人次。三是开展失业人员再就业技能赋能行动。围绕我市产业发展急需的化工操作、港口机械操作、健康照护、养老服务、餐饮服务、物业服务、家政服务、汽车维修养护等项目培训。落实“1131”服务(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荐+1次技能培训),通过系统化的技能培训,精细化的职业指导,精准化的岗位推荐,力争培训后再就业率45%以上,帮助失业人员实现高质量再就业。四是开展企业职工强技稳岗行动。鼓励企业对技能岗位职工开展岗前培训、转岗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等,技能生态链链主企业可面向生态链内企业职工开展项目化培训。支持企业根据实际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指导企业将职业技能等级作为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推动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生产一线和急需紧缺的技能人才倾斜,实现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到2027年底,全市开展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2.7万人次。最终形成覆盖劳动力全生命周期的技能培训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记者:未来三年,人社部门将开展哪些急需紧缺项目的技能培训?
常婕:感谢您的提问。2025年—2027年我们将在数字技能、制造业技能、康养服务技能三个领域开展急需紧缺技能培训。一是实施“数字技能提升行动”。将人工智能、云计算、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14个数字专业技术职业纳入政府补贴性培训项目,开展数字标注、人工智能训练师、数据安全、集成电路、云计算工程等项目培训。鼓励院校、培训机构在各类培训中增加数字技能内容,引导企业开展多形式的职工数字技能培训。开展通用性强、市场认可度高的数字领域技能等级证书与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职称比照认定工作。鼓励星级上云企业建设数字化实训中心,提供AI、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实操培训。到2027年底,全市开展数字技术技能培训1万人次。二是实施“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重点围绕工业机器人编程与维护、五轴数控精密加工、智能焊接工艺、工业自动化控制等关键技术领域,开发“岗位技能包+工艺知识库+管理能力模块”的课程体系。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建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引入数字孪生、VR仿真等智能教学手段,培育既掌握先进设备操作技能,又具备工艺优化能力和生产管理素质的复合型技术工匠。力争关键岗位人才供给满足率达到80%以上,切实突破制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技能人才瓶颈,为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到2027年底,全市开展制造业技能培训1.5万人次。三是实施“康养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大规模开展养老、托育、健康照护、医疗照护等全生命周期康养照护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加大老年人应用智能化设备操作等培训,持续开展家政服务职业经理人培训,创新实施“菁英”家政师培育计划,选拔优秀家政从业人员赴专业机构进行封闭式培训,并持续跟踪培养,逐步培育成为全市家政服务行业标杆。到2027年底,全市开展康养服务技能培训1.8万人次。
记者:行动方案中提到培育造就港城工匠,人社部门将如何做好高端技能人才培养?
王环环:感谢您的提问。培育高端技能人才是推动产业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我们将围绕创新培养模式、健全评价机制、建设培养载体三个方面,做好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一是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培训。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建立卓越技师制度,组织高级技师研修和高技能人才海外培训,造就一批拔尖技能人才。采用项目制、订单式、套餐制等培训方式,面向高技能人才实施差异化培养。推进求学圆梦行动,提升技能人才学历和技能。适应新业态、新形态、新技术就业需要,建立技能人才继续教育制度。到2027年底,全市新增高技能人才3万人,引进培养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等高端技能人才1200人。二是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拓展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实施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畅通高技能人才向专业技术或管理岗位流动渠道。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推广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支持企业推行“车间+考场”互动评价模式,在工作岗位、生产过程中考察职工技能水平。创新开展职业技能等级直接认定。指导企业对技艺高超、贡献突出的职工按规定直接认定相应职业技能等级。到2027年底,全市开展企业高技能人才自主评价1500人次,新增自主评价机构5家。三是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建设。建好并依托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园、工匠学院、企业培训中心、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网络学习平台等载体,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载体梯度培育机制,引导企业自建、联建各类实体化培养载体,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院校协同、社会参与的全方位培养格局。到2027年底,全市新建市级以上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0个,市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10个。
林剑锋:记者朋友们,由于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到此结束,如果大家还有想要继续了解的内容,可以与我们相关部门做进一步的沟通对接。在这里,也恳请各位记者朋友们帮助我们大力宣传“匠心筑梦·技耀港城”职业技能培训三年行动方案,让社会各方广泛知晓。讲好工匠故事,弘扬工匠精神,营造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良好社会氛围。
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刘昆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