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一块石头的华丽"蜕变"

      在非洲大陆的东南方,坐落着世界第四大岛屿——马达加斯加,这里矿产资源丰富,风光旖旎,被称为印度洋上的“明珠”。

首都塔那那利佛市中心有一条宽阔、平直的“独立大街”, 马达加斯加的传统集市——“佐马”就设在这条大街的广场上。每到周四,市场上商贾云集。水晶是集市上最重要的交易品之一。在这里,有超过300名来自连云港市东海县的商人常驻“淘晶”。

在塔那那利佛独立大街直线距离9580公里之外的东海水晶城,是中国最大的水晶集散加工中心。

每天,从清晨到日暮,这里的上万家商户,通过“跨境电商+直播”的方式,与全球尤其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客商进行水晶交易。

9月22日上午10时,专门从事矿晶收藏的李本雪,领着两位新加坡客商,穿过人来人往的客流,来到自家店铺前。

识货的新加坡客商,直奔店面最里面的货柜——一个权杖紫水晶晶簇,这是李本雪从马达加斯加千辛万苦“淘”来的“镇店之宝”。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权杖紫水晶晶簇,有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颁发的证书呢!”李本雪一边戴上手套打开柜门,一边向客商讲述他“淘晶”的故事……

位于水晶城北侧的工作室内,水晶电商“第一人”仲海兵正在预演下午的直播流程。

“在新加坡的高端水晶艺术品市场,我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仲海兵自豪地说,从2009年尝试在Facebook上卖水晶,到2018年做跨境直播,他通过向外国人讲述水晶的故事、水晶的文化,一块块普通的晶石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众多收藏家争相追捧的宝物。

“前段时间刚卖出去一座水晶人物造像,成交价突破300万元。”谈及这笔交易,仲海兵略带得意地说,造像所用的水晶原石,是两年前从马达加斯加运来的,经过雕刻、抛光、制作等一系列环节的精雕细琢之后,身价就大不一样了!

马达加斯加作为世界上水晶矿藏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近年来与东海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东海的“淘晶”人也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当地人原本周末从来不工作,跟东海人打交道多了,耳濡目染之下,周末工作的当地人越来越多。跟东海商人常打交道的当地人不仅会说中文,还学会了理财,日子越过越滋润。

说起对马达加斯加人的影响,李本雪掩饰不住地开心:“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早就成立了,我们与当地人交流越来越方便。”

关于石头的“蜕变”,还不止于此。

如今,敢闯敢干的东海人已经不再满足于水晶原石买卖、水晶雕刻、水晶制品销售这条富民产业链,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更具附加值、更高端的硅工业。

9月11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的《筑梦中国“太空实验室”》专题片,其中出现了我国太空实验室的镜头。

“那里面出现的5根石英拉管,就是我们公司生产的!”东海本土企业福东正佑照明有限公司总经理濮阳坤自豪地说。

有幸参与国家太空实验,对于原料进口、销售出口“两头在外”型企业来说并不容易。“神舟十五号”所用的半环形高纯石英管,看起来不起眼,但无论是原料采集还是生产加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为了采集原料,他们几乎走遍全球,往往是在被多数地质学家认定为“极限区域”或海拔6000多米的山体中才能选到符合条件的石英矿。

开采过程中,还要克服缺氧、高强度紫外线、低温等危险。虽然历经千辛万苦,但他们最终选到了纯度合适的石英矿,而这样的成功率只有2%。

来之不易的石英石,经过科技赋能再次实现"蜕变"。

技术人员首先将原料破碎,按照特殊配比制作成高纯石英砂,再将砂石通过超高温融化,重新拉管成型。

看似简单的流程,却因原料配比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大家不得不重复上万遍。经过两年的研发,他们不负众望,为“神舟”上天贡献了一份力量。

薄薄的合成石英,被普遍应用于芯片产业;长1.8米的石英拉管,是中科院指定国内唯一参与核变试验的组件;绿色能源车灯,成为韩国畅销品牌汽车厂家首选产品……

原料从“一带一路”来,产品销往“一带一路”去,无论是水晶加工制造业,还是具有更高科技含量的硅工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晶”光闪耀、蓬勃发展。

追寻着水晶的光亮,东海“淘晶”人的脚步从未停歇。“点石成金”的故事,每天都在东海大地上演……(记者  杨济泽  王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