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六旬夫妇传承勤俭好家风

【连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勤俭节约的良好家风依然不能丢。家住海州区新浦街道龙苑社区的王华和吴雨秀夫妇俩就是这样,一直以来,他们都践行节约粮食的理念,并倡导循环用水。他们认为,如今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没有理由去浪费。这些年,他们不仅自己坚持做到,也将这一好习惯传承给孩子,将勤俭的好家风代代传承下去。

昨日,临近中午,在位于海州区爱家路附近的王华家中,笔者看到,他们夫妇俩正在厨房内忙碌着,与往日不同的是,当天的午饭,他们没有像往常一样做米饭,而是将冷油条进行加热,又烧了一锅汤,桌子上摆放着现成的两盘菜,一切忙活好后,两个人坐在桌前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油条是一位朋友刚刚送来的,我们想趁新鲜吃,再做米饭的话,吃不完容易浪费。”看见笔者的疑虑,王华一边吃一边解释。他告诉笔者,大儿子已经成家,平时不和他们住在一起,小女儿在外地工作,家里一般都是他和老伴两个人。为了避免浪费,他们吃饭一般比较简单,只要保证基本营养就好。平时做饭的电饭煲,他们也都是用的“迷你版”,这样更容易把握好量,不浪费一粒粮食。

今年68岁的王华原本是灌云人,在上世纪80年代和吴雨秀相识并成婚。在老伴吴雨秀的记忆中,第一次见王华就觉得他是一个会过日子的人,最见不得别人浪费。后来在一起生活后,验证了她的判断。一起生活几十年下来,王华可以说不舍得浪费一点点东西,平时用水都是循环利用,家里大大小小好几个盆,淘米水一般都是用来洗菜,洗菜水和洗衣服水会留下来冲马桶。粮食更是舍不得浪费,有时候菜叶子有些发黄了,他也舍不得扔掉,会仔细挑挑拣拣,将青菜做成青菜粥。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多到家人都习以为常了。

“小时候的生活很苦,现在虽然日子好过一些了,但是也不能浪费。”王华说,在他小的时候,家家生活条件都不好,从他记事起,家里几乎没什么粮食吃,他的母亲经常将挖来的野菜切碎,然后煮成一锅汤给他们吃。因此,野菜那酸涩的味道一直留在王华的心里。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家里的生活才慢慢好起来。

王华告诉笔者,小时候经常吃不饱饭,那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吃饱饭,都不敢想象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因此,没有理由去浪费粮食,应该经常忆苦思甜,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除饮食外,王华在生活上也十分注重节俭,衣服坏了也是尽量缝补,从不为了赶时髦而购买新衣服。

“有时候走在路上,我看见年轻人东西没吃完就扔掉,我就会劝他们。”王华说,他初中毕业后就在生产队干农活,种水稻的时候一整天都是弯腰插秧,真正领悟到“汗滴禾下土”的滋味。所以,看到别人浪费粮食,他也会心疼。

因为从小受父母潜移默化的教育,王华的女儿王敏也是一个懂事和勤俭的孩子。今年23岁的她,从事酒店大堂经理工作,她也将勤俭的习惯带到了工作岗位上。每次客人点单时,她总是会提醒客人少点些菜,不够吃再加,也尽量劝导客人要“光盘”,实在吃不完要打包带回家,尽量少制造厨余垃圾。

“我们生活并不富裕,不能给孩子们留下什么,但是我希望将勤俭节约的好家风传承给孩子们。”王华说,让他欣慰的是,孩子们都很懂事,也都很节约,希望孩子们能够继续努力和保持,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将勤俭节约的好家风一直传承下去。(□ 徐誉宁 温新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