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不变的坚守 不灭的心灯——记江苏“最美职工”、连云港航标处燕尾港航标管理班班长熊发仁

【连网】(王文 宋骁)从19岁到60岁,白了少年头。41年光阴,他一心一意只做了一件事——安心扎根于燕尾港,从事一线航标管理工作。14300多个日日夜夜,他身处环境极其艰苦的盐碱地,却安之若素、以苦为乐。他始终坚持理想信念,以航标为伴,以班组为家,爱岗敬业,无怨无悔,年维护航标量5万多座,航标维护正常率100%,每年为上万艘次船舶照亮了前行之路。

他的足迹踏遍徐圩新区到响水县中山河口这片长达230公里的每一寸海岸线,在服务江苏沿海大开发战略及我市一体两翼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中,充分展现了航海保障先行者的时代风采。对他来说,每一次在海上的纵身一跃,都是一名共产党员不忘初心、敬业奉献的见证,24小时待命,守护祖国230公里海疆的航行安全,他用青春和赤子之心书写了“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灯塔精神。

他就是东海航海保障中心连云港航标处燕尾港航标管理班班长熊发仁,先后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交通技术能手”、交通运输部“十大最美航标工”、江苏省岗位学雷锋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所在班组被誉为全国沿海“航标第一班”。因为立足本职、不忘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弘扬了开山岛精神,近日被省委宣传部和省总工会授予江苏“最美职工”称号。

忠诚履职

他默默践行着航标精神

1978年,19岁的熊发仁离开湖北京山老家,应征入伍来到苏北小镇燕尾港。从内陆来到沿海,当初风华正茂的小伙子恐怕没有想到,他一生都将扎根在这片盐碱地上,交付给不为人知的航标事业。

航标被誉为航行者的眼睛,是保障海上航行安全和港口生产运营的主要设施。作为一名航标职工,熊发仁主要的工作就是管理和保护航标,保障海域的航行安全。属于熊发仁的这片海域很大,从徐圩新区到响水县中山河口以北的整片海域,海岸线长达230公里,航标也由当初的1座猛增至149座,而人员却由原来的21人缩减到6人,熊发仁身上的责任和任务越来越重。

作为班长,熊发仁坚守职责,夙夜在公。有时遇到紧急情况,在值了一夜班之后,第二天一早还要出海抢修航标。尤其是雷雨季节、防台防汛、寒潮寒冻等极端恶劣天气,他都吃住在班里,随时解决各种问题。从2005年至今,他每年公休时间不到20天,包括春节在内的重要节假日,全都坚守在班组。2007年,熊发仁在市里买了新房,但他几乎没住过。

(上接一版)妻子身体不好,他没法照顾,两个孩子成长教育,他也顾不上。即使在家人面临生命危险的关键时刻,熊发仁还是首先选择了航标。

2008年7月,台风“海鸥”来袭,妻子周俊香和12岁的儿子住在燕尾港职工宿舍里。台风刮断了宿舍旁的超高压电线,导致楼外道路烧焦,屋内电线打火,情况危急。由于腰有毛病,只能躺在床上的周俊香哭着一遍遍打电话,催他回来。而他每次都说“再等等”。他忙着把重要设备搬到安全地带,把机房的窗户堵死……“一旦海水倒灌,整个班组将因为重大损失而陷于停顿,严重影响航行安全。”熊发仁说。当他忙完工作急忙跑回家时,推开门却看到妻子滚到了地上,儿子在哭。“什么话都听你的,只有工作我绝不含糊。灯如果不亮了,船舶就迷失了方向。我做的每件事都要对得起领导的信任,对得起党。”面对妻子周俊香的不满,心怀愧疚的熊发仁耐心解释。

其实,熊发仁有很多机会选择转岗,但均被他婉拒。他常说:“我是党员、是退伍老兵,熟悉这片海,这里的每一座航标我都如数家珍,工作起来事半功倍。让我走我放心不下,都习惯了,舍不得离开。”

善于创新

他是航标领域时代工匠

熊发仁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学霸,也是一位专治疑难杂症的“全科医生”。

48岁时,熊发仁获得了大学本科学历。其实,高中毕业时,熊发仁的成绩就很优秀,由于未能通过空军学院的体检,与大学失之交臂。熊发仁深知:活到老,学到老。多年来,他自学了无线电、电子电工、网络通讯、英语等与航标业务有关的各方面知识。“他是航标的全科医生,专治各种疑难杂症。”谈及熊发仁精湛的业务能力,与他相识相知40多年的同事何永良非常敬佩。

很多故事都印证了熊发仁学霸的本色。在一次视觉航标技术技能比武中,各大技术能手同台竞技,而当时熊发仁还是油机组组长,是视觉航标的“门外汉”。但他只用了3天时间准备,就在理论考试和实践比赛中轻松拔得头筹。有一艘安装罗兰C导航系统的渔船,系统故障半年多都没修好,到了熊发仁手里,他根据该系统双曲线定位原理,只用了一天就排除了故障。

熊发仁最大的爱好,就是喜欢动手、喜欢发明创造。他一个晚上就能组装一台晶体管电视机,比电子管的更清晰;他还自制过“大哥大”,为班组所用的水塔自制过自动抽水控制系统;他喜欢维修各种电器设备,就连电脑,他都是自己拆卸和维修。

这些只能算是熊发仁爱好的副业,主业是航标。在熊发仁的带领下,班组设置技术改造室,积极开展技术革新活动,解决生产难题,先后完成了DGPS(差分全球定位系统)台站发射天线防雷改造、UPS(不间断电源)改造等多项课题,有效解决了雷雨时损坏发射机和危及操作人员安全等问题。2014至2015年,针对海上灯浮蓄电池极柱氧化断线问题,熊发仁对海上60座航标进行了分析实验和技术改造,有效解决了蓄电池极柱氧化断线问题,提高了航标正常率,降低了维护成本。该项目荣获2015年度上海市职工合理化建议项目创新奖,熊发仁撰写的《航标电池极柱氧化研究》论文,获得了中国航海协会航标专业委员会一等奖,并受邀走上中国航标专业学术论坛的最高讲台,在年度学术交流研讨会上发表公开演讲,获得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和赞许。

薪火相传

他书写新时代人生价值

外表儒雅、身材瘦弱的熊发仁,握起手来,格外有力。笔者注意到,他的手饱经风霜,满是伤痕。这与他的性格和工作性质密不可分。

航标维护工作是一份又重又累的体力活。每次巡检或维护灌河灯桩,熊发仁都会挑着重重的器材设备,从岸边徒步行走在崎岖湿滑、青苔附面的导堤上,一个来回就是30余里,一不小心就会摔倒在导堤石头上。“急难险重面前,熊班长总是一马当先。”“90后”同事屠金阳感动地说,“熊班长背着的电池铅酸液体溅到手上,立刻烧掉一层皮;冬天他光着大腿举着工具趟过刺骨的浅水礁石,密集的海蛎壳子像刀片一样,划得他脚上鲜血直流;他站在剧烈摇晃的灯浮上晕标,不停吐,吐完继续干活……”

航标维护也是一份出生入死的苦差事。在汹涌澎湃的大海上,面对摇摆不定的灯浮和飘忽起伏的工作船进行跳标作业,是“生死劫”,尤其是冬天浮桶上都是厚厚的冰,稍有不慎就会掉进大海,而这早已是熊发仁的家常便饭。

2012年的冬天,海上有座航标出现故障。当时已经53岁的熊发仁和2位同事乘船前往修理。他第一个跳上灯标,不料那天风浪比较大,租借来的渔船“咚”地一下狠狠撞在灯标上,熊发仁的头部一下子磕在船边,他顿时就晕了过去,幸好身体“挂”在了航标上。如果不是戴着安全帽,或者是偏一点掉进海里,后果不堪设想。

无论航标检修还是应急反应,41年来,在风口浪尖上,他总是一马当先,勇于担当,给班组上下做好表率。“他是一位不是领导干部的干部。”连云港航标处处长程鑫说,不同于其他普通班组,燕尾港班组常年承担与其他科级单位相同的职责,而实际上只是班组建制。熊发仁作为班长,享受的是普通职工待遇,肩负的却是科级领导的职责。对此,熊发仁却说:“责任没有级别。”

用心点亮航标是责任,用心做好传承也是责任。多年来,在条件艰苦的盐碱地上,身处化工园区的笼罩之中,熊发仁规范内部管理,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职工小家”建设,让每个职工都把单位视为自己的家庭来爱护和管理。他还毫无保留地将毕生经验传给年轻人,帮助他们不断适应港口建设和航标事业发展需求。

如今,班组多名成员获得了国家二级建造师、安全管理、电工、电焊工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3名劳务派遣人员取得本科学历。2015年,班组2名劳务派遣人员成功考入海事事业编制,实现了“变身”。“看到他们的成长和进步,我心里感到由衷的高兴!”熊发仁自豪地说,他们班被誉为全国沿海“航标第一班”。

下个月,熊发仁就要退休了。退休的时间越来越近了,而他却没有任何退休生活的计划。因为这个班组,这片海域,这些航标,都是熊发仁熟悉和热爱的家人,一起生活了41年,他舍不得离开。他这一生,守护的不仅仅是航标灯塔,更是自己心中的一盏灯,那是信念的灯、责任的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