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二次大会委员发言摘登

【连网】

为助推连云港高质发展建言献策
——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二次大会委员发言摘登

职业教育助推石化产业

高健委员(代表致公党连云港市委员会)

12月14日,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千亿项目集中开工,标志着这个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奠定了我市在全国乃至全球石化领域的突出地位。产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巨大需求。盛虹集团16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中化精细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卫星石化年产300万吨烯烃综合利用项目等一系列重大项目陆续启动,预计到2020年石化基地将需要7000名以上的一线高素质产业工人。

建议:统筹谋划,优化石化类职业教育的院校布局与层次。将职业教育与培训放在建设石化产业的大格局中尽早谋划,推动形成与企业需求匹配、与园区功能对接的职业教育布局。建设中职、高职、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多层次的石化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政策导向,制度保障,形成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机制。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为企业提供综合能力强的新生力量。

多措并举,提升职业技能培训的规模和实效。建设一批高水平校内外实训基地,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生产和技术服务等功能为一体。建设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强化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鼓励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集聚资源,营造氛围,建设石化产业劳动者大军。集聚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资源,推动石化领域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合力。普及化工基本常识,引导公众正确认知石化产业。引导全社会尊重技能人才。

高质发展建设连云新城

李君生委员(代表政协连云区委员会)

连云新城规划面积73平方公里,东邻北固山、连云港港,西与国家级连云港经济开发区接壤,北临全国八大渔场之一的海州湾渔场,汇聚了江苏沿海优质资源,依山傍海、交通便捷、景色秀丽,气候宜人。也是我市今后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是我市彰显海滨特色,推进国际化的集中体现。为强势推进连云新城开发建设,高起点规划连云新城,加快打造城市新中心、江苏“外滩”。

建议:优化规划设计,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连云新城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打造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在规划设计方面,要从海滨城市特色品质的城市新中心来重新审视,充分彰显国际化海滨城市特色品质。

科学布局产业,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围绕中央和省委对连云港的期望与定位,把连云新城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整合港、产、城资源,在8平方公里起步区内,科学合理布局“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港航服务、休闲旅游、健康疗养、教育科技等项目,加快实现新城与港口、产业、交通枢纽的快速联通。

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厘清权责主体。建议在市级层面成立连云新城开发建设领导班子,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同时,建议尽快制定出台土地、税收、规费、招商引资、行政审批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全力支持新城发展。同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连云新城建设管理提供人才保障。

老龄产业大有可为

李萌委员(代表民革连云港市委员会)

我市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阶段,预计到2020年,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100万,占全市人口比例的20%。人口老龄化一方面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为老龄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作为重要的新兴产业,我市发展老龄产业大有可为。

在“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多元、多层、多样的养老服务网络。推动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实现智慧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为此,必须紧抓养老产业发展契机,将我市养老产业和事业做大做强,拓展服务业发展新境界。

建议:坚持规划引领,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建议市规划部门要充分利用全市现有资源,制定全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抓好政策落实,加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确保社区养老服务用房能配套到位,并符合养老服务的需求。

创新业态架构,推进医疗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养老模式,实现三种养老模式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机构养老模式的支撑作用,提升服务质量和专业性。加大对民办养老机构在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力度,实现公办与民办养老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充分发挥社区居家养老的主体作用,提升居家养老的便利化和人性化,重点建设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构建“嵌入式”的社区公共养老服务设施。充分维护家庭养老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养老传统与现代养老服务的有机结合。

助推民企优化营商环境

张家炯委员(代表连云港市工商业联合会)

优化营商环境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为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落实市委市政府“高质发展、后发先至”的要求,市工商业联合会两次组织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后,又将领导班子成员分成5个调研组,分别带队赴100家会员企业,就民营企业如何实现“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与大家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和座谈。

建议:全面梳理,督查到位。结合实际情况,成立市级专门督查小组,对现行招商政策认真梳理,尽快研究完善适应“高质发展、后发先至”的统一招商政策。对各县区企业全面梳理,排查出没有落实招商政策的企业,督查政策落实到位,着力打造诚信政府形象。

真抓实干,助推民企。坚持“马上就办”,实行承诺办结制度,办理时限在法定时限基础上压缩60%以上。在政务中心显要位置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全面清理企业办事申请条件和各类证明,结果向社会公示并接受监督;建立与企业家常态化联系制度。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服务意识,甘当服务企业的“店小二”。非常举措,广揽英才;多措并举,完善融资。建立大的扶持资金平台,对信用好的企业,以信用担保的形式,扶持资金平台提供资金支持。

推进农产品加工区发展

徐大勇委员(代表九三学社连云港市委员会)

近年来,我市把加快农产品加工区建设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引导企业集群发展。我市通过加工区的建设,产业集聚功能、示范效应初步显现,产业拉动能力得到提升,形成以粮食、果蔬、食用菌、水产、畜禽等为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初步实现了带动主导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全市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

建议:优化合理布局,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加强科学规划,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布局,统筹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主食加工等协调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创新运营方式,推动市场化运作。促进产业升级,提升集聚带动效应。加强招商引资,围绕本地区资源优势和园区定位,开展精准招商。突出特色资源,做强农业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培育品牌,培育农产品加工知名品牌,建设绿色食品原料基地。

实施创新驱动,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拓展农产品加工园区的主体功能,打造集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便利化网络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强化科技支撑,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强化政策支持,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探索扩大“绿箱政策”实施范围和规模,加大对农业加工园区环保、水利等基础设施及研发、营销等服务平台投入。

化解公租房供需矛盾

龚成龙委员(代表民盟连云港市委员会)

公租房作为面向市区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职工、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和引进的紧缺类专业人才等对象出租的保障性住房,对城市发展、稳定民生、吸引人才作出了极大贡献。“十一五”至今,我市已经实现低保、特困家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和外来务工人员三方面的“应保尽保”,累计解决了6万余户保障住房问题。经过调研发现,存在公租房保障需求与供给矛盾较突出,公租房建设资金不足,人才安置性公租房不足,多项流程监管机制不完善,公租房管理尚有薄弱环节等问题。

建议:实施差别化的分类保障,构建房源多元化供应模式。明确政府主导引入多方合作运营。强化人才安置性公租房保障。重视和把握公租房监管力度。创新公租房保障管理,为吸引高层次人才,必须加大提供人才安置房及人才公寓的力度。严格执行保障房申请、审核有关政策,加强对各住房保障服务窗口的督查力度,在确保住房保障申请、审核工作按政策规定有序、高效运行的同时,发挥社区、邻里的积极作用,把审核工作做细做实。加大人员和资金投入,确保县区、街道、社区基层住房保障工作机构、经费、人员“三到位”,夯实住房保障民生工程的基层基础。

打造优质稳定师资队伍

王兴强委员(代表致公党连云港市委员会)

近年来,我市立足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宗旨,实施中小学高层次人才建设工程,打造了3000余人的高层次教育人才队伍;实施乡村人才培养领雁计划,每年培训乡村各类教育人才近千名;出台优秀教育人才奖励办法,筑牢骨干教师队伍。但是,当前教育工作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在需求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受城镇化进程、全面二孩政策、高考改革等因素影响,教师队伍在数量、质量和稳定性等方面存在的矛盾愈发突出。

建议:政策保障,体现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形成“以县为主、市域调剂、动态调配”的教职工编制管理新政策,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教师总量,加强教师专业教育,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

制度护航,以基本服务期制来约束随意的师资外流。建议结合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教育工作的特点,落实基于诚信的“全员聘任制”和劳动合同化管理,推行带有法律约束力的多轮次的基本服务期制度。

文化引领,努力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加大教师表彰力度,大力宣传教师中的“时代楷模”和“最美教师”,形成基于现代学校制度的校园文化,突出教师主体地位,从精神上支持老师依法从教,让尊师之意、重教之心化为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成就感、荣誉感。

加快钢铁产业转型升级

朱振亚委员(代表民建连云港市委员会)

我市钢铁产业经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支柱产业。截至2018年上半年,全市拥有钢铁产能1260万吨,约占全省总量的10%,实现产值184.4亿元,同比增长18.1%,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2.3%,位列工业产业第三位,钢铁产业为我市“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作出了积极贡献。在良好的发展态势下,我市更应该及早谋划钢铁产业的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

建议:优化产业结构规划,明确精品钢特种钢发展方向。当前,江苏省正紧锣密鼓开展规划、选址论证工作,我市应抓住这一重要机遇,根据现有的上位规划,在钢铁产业选址布局、规模方向、产业配套、政策扶持、实施步骤,特别是产品结构、产业方向、工艺设备等方面,委托专业机构和人才,确定编制我市钢铁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加大向上争取力度,推动我市在此轮全省钢铁产业转移工作中,取得实质性成效。

完善配套,争取及早规划建设焦炭项目。根据全省钢铁煤电行业转移升级的相关要求,及早规划焦炭等配套关联产业,争取布局焦炭生产企业。多措并举,推动我市钢铁产业高质发展。鼓励企业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结合省钢铁产业相关政策,积极主动发挥政府引导、政策调整、市场机制多重联合作用。鼓励4家钢铁企业以资本为纽带,组建钢铁集团,积极延伸产业链,加强产品的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

依托海洋发展蓝色经济

王万军委员

连云港作为江苏“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战略支点城市,发展海洋经济条件得天独厚、使命责无旁贷。当前,连云港海洋经济产业规模不断提升,初步形成了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为主的海洋产业格局;基础条件不断增强,城市基础配套、滨海旅游设施加快完善,对海洋服务业发展形成了有力支撑;创新要素不断集聚,初步形成了集研发、试验评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一体的产学研体系。但这些成绩与其他沿海海洋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差距,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建议:一是以创建国家示范区为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围绕精品钢和石化产业,打造全国知名精品钢基地和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做精海洋旅游业,建成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宜居宜游滨海休闲旅游目的地。二是以“两基地”建设为平台,深化国际海陆物流一体化合作。三是以建立发展基金为引领,提升海洋高端服务业。以市政府名义出台《连云港市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研究建立海洋经济发展培育基金,推动有条件的银行设立海洋经济特色专门机构,探索适合海洋经济特点的信贷管理模式。四是以实施“湾长制”为保障,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海洲湾“湾长制”试点工作,为维护海湾生态安全、实现海湾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推进农村人畜粪污综合利用

李筠委员(代表农业和农村界、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农村人畜粪污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事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事关整个市域陆海水环境保护,是我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由于历史欠账较多、环保意识欠缺、养殖效益不稳等因素,我市农村人畜粪污资源化利用存在对人畜粪污处理不到位、利用不充分等问题。

建议:首先以“生态优先,净化环境”为目标,加快“三区建设”,树立标杆示范引领。稳妥推进农村群众的住房改善,按标准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及污水管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规模养殖场精细化管理,推行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建设畜禽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区。大力推广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建设绿色生态的种养循环发展示范区;其次以“循因施策、补齐短板”为重点,突出“三个加强”,提升综合利用水平。一是加强农村改厕工作,因地制宜开展“厕所革命”。二是加强科技创新示范,加大对畜禽养殖粪污减量排放和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先进工艺和装备推广力度,强化技术集成和应用。三是加强养殖粪污处理。推广干法清粪工艺。

再次以“明确责任、加强管理”为保障,落实“三方责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落实政府领导、属地管理、企业主体等三方责任。最后以“整合资源、优化服务”为抓手,加大“三个力度”,提升综合治理能力。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大宣传引导和舆论监督力度。通过正反两方面典型事例,使广大群众认识到人畜粪污污染的危害性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综合利用的自觉性。

张晶晶 文字整理   孙春玲 摄影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