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杨廷柱: 太阳能利用的追梦者

□ 李慧

【连网】  出生于1954年的杨廷柱是一名土生土长的灌西盐场人,17岁便从父辈手中接过卤表和锹锨,成了一名盐工,狭小的生活圈使他对太阳能利用所知无几。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对研究太阳能产生了兴趣,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曾怕不被理解而偷偷探究,后来乘改革开放东风,国家支持科技发展,他抓住机会潜心太阳能研究,这一研究就是半个世纪。

小盐工心中深藏“阳光计划”

1970年,年仅17岁的杨廷柱从父辈手中接过卤表和锹锨,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小卤腿”。 炽热而耀眼的阳光,使漫滩白茫茫的海水结晶成亮花花的咸盐,杨廷柱整天面朝盐滩背朝天,打口、放水、制卤、晒盐。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报上消息:河南安阳一个单位研制出箱式太阳灶,这种灶省时、净洁又省煤。头脑灵活的他随即想到:盐滩有着丰富的太阳光资源可以利用,要是能把这门技术学到手,盐场人就可以用上太阳灶了。杨廷柱避着外人,悄悄地写信向河南那个单位咨询。不久,杨廷柱收到了一张草图外加几行文字说明的回信。这对初中毕业的杨廷柱来说,很难理解透彻,他又不敢请教别人,生怕人家说他“不务正业”。

他只能自己摸索心目中的“阳光计划”:太阳灶是利用太阳能烹调食物的热源设备,即炊事用的集热器。到底怎么研制,杨廷柱一无所知,一切都得试,试验需要木材和棉花,他就想尽办法凑齐了材料。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近百次的试验后,1975年,杨廷柱制出了不用柴禾不烧煤的灶。不巧的是工区召开大批判会时,人们听说了杨廷柱的太阳灶纷纷跑去看,因为影响了开会,杨廷柱差点被扣上政治帽子。安分守己的父母担心儿子闯出祸来,慌忙将太阳灶塞到床底,叮嘱廷柱往后不许干这类惹是非的事。

改革开放为太阳能研究带来新的契机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科技春风吹遍全国大地,杨廷柱乘着东风继续太阳能研究。1979年,杨廷柱开始攻克太阳能热水器,成功为盐滩200多户盐工制作了太阳能热水器,解决了员工洗澡难的问题;在试制出越冬蜂窝式热水器后,又针对金属做的太阳能热水器在沿海地区使用中存在的防腐性能差、寿命短的问题,制成了全玻璃钢太阳能热水器,填补了当时省内这方面的空白。

一路走来,杨廷柱靠着自己的勤奋努力、钻研精神,打开了研制太阳能产品的“阀门”,研究成果接连不断,研制一系列太阳能产品,获奖无数:在全国质量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在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其中不少产品不仅在国内领先,甚至超过了当时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

1991年,江苏省太阳能研究所成立,杨廷柱任所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谷超豪亲自题辞祝贺,中国太阳能学会副理事长、我国著名太阳能专家李申生教授把这个所誉为“一棵正在发芽的小苗”。仅一年多,研究所就摘取两个国家一等奖的桂冠,产品远销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建所头一年,创产值149.79万元。

从太阳能拓展到新能源领域继续踏浪前行

2009年杨廷柱被上海米轩居太阳能研究院聘为院长;2017年,被我市科协确认为“首席专家”;今年获批教授级高工。已过花甲之年的杨廷柱不愿在过去的辉煌中享受晚年生活,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在太阳能领域搞研究,如今还参与我市新能源项目调查研究。

他曾主持完成了中国绿色文明第一村太阳能、风力发电示范工程规划设计和上海市金山区86栋别墅区示范工程规划设计,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去年3月主持编制《连云港(国际)风电设备样机试验场》项目建议书,总投资7.82亿元,项目投资运营后正常年利润估算为6110万元;去年9月,受市发改委能源处委托,主持完成《连云港市光伏行业生存状况和发展需求》调查研究报告,为发改委制定新能源发展规划、实现高质发展提供了依据。

“不忘初心、发奋工作,我将一如既往、一心一意为我市新上重大新能源项目倾心做好前期调研考察、可行性技术论证、建言献策和技术服务工作。”杨廷柱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