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从骑自行车接新娘到出国度蜜月 三代人婚礼变迁折射幸福生活

【连网】□ 庄婷婷 邵沛源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只求温饱到全面小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得到实现。前几天,72岁的周广花参加了外孙女的婚礼。看着外孙女披上洁白的婚纱,和外孙女婿手牵手走向新的人生旅途,周广花高兴极了,对比自己当年结婚时和女儿结婚时的情景,她感慨万千,“生活真的越来越好了,我们三代人的婚礼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1967年 骑着自行车接新娘子

周广花和老伴赵庆荣如今住在海州区后沈圩,从1967年结婚到现在,他们携手走过了52年的风雨。

“我们那时候是经人介绍认识的。你看我们的结婚证上还印着《毛主席语录》。”周广花从柜子里小心翼翼地拿出珍藏多年的结婚证。

笔者看到,那个时候的结婚证是没有照片的,就是一张薄薄的纸。“我们结婚的时候倒是去照相馆照了相,黑白的,可惜搬家时找不着了。外孙女结婚时,我们也跟着去补拍了婚纱照,也算是圆梦吧。”周广花笑着说。

提起自己的婚礼,周广花记忆尤深。“我们两家都住在新浦,离得也不算远。那天一大早,老赵骑着自行车去接我的。我妈妈给准备了一床新被子,又搭了一个旧的。结婚那天我穿着一件的确良上衣,戴着朵红花。”

那时条件艰苦,也没有什么喜宴一说。周广花的婆家买了一个猪头,在家里招待了亲朋好友。亲戚们随礼也很简单,亲近点的一两块钱,远一点的送毛巾之类的物品,大家一起吃顿饭就算办了喜事。

婚后,周广花住在婆婆家的土坯房里,陆续迎来了女儿和儿子的出生。

1989年 请厨师在家里办喜宴

1988年,周广花的女儿赵惠经人介绍认识了丈夫刘冬国,两个年轻人开始谈恋爱。那个时代的约会也很浪漫,逛街去的是百货大楼和大华商店,看电影也是去港城最好的电影院———黄海影剧院。当然,新浦公园也留下了他们年轻的身影。

1989年,赵惠结婚了。八十年代的婚礼讲究的是人情味,喜宴都是在家里办的。那时候,米、面、油、肉和豆腐等都是凭票买的。如果谁家要办喜事,都要提前半年开始攒各种票,亲朋好友也会凑一些过来,合力办一场体面的婚宴。在喜宴前三天,家里就要搭灶请厨师开始准备,亲朋好友都要来搭把手帮忙。喜宴上的酒是洋河酒,3块5一瓶,喜烟是大前门,5毛3一包。

结婚当天,赵惠穿的是红色的缎子棉袄、蓝裤子和一双在当时的连云港市皮鞋厂定做的咖啡色半高跟皮鞋。提起自己出嫁时的情况,赵惠很自豪:“来接亲的有两辆车,一辆是当年很少见的上海牌轿车,还有一辆吉普车,在当时可算是豪车。而且我结婚时还有一台18寸的日立牌彩色电视机,价值1500元,在当时可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

赵惠的婚房是西小区一套两室一厅的楼房。那个年代大多数人家住的都是平房,一结婚就住上楼房,赵惠的小姐妹们都很羡慕。那个时候,西小区还不叫西小区,过了华北桥就是稻田,接新娘的上海牌轿车还不小心陷到了稻田里,最后新娘子不得不换乘吉普车才到达新房。新房里的家具是新郎家自己打的,包括一张大床,两张桌子,大衣橱,五斗橱、写字台、方凳等,材料加工钱一共花了100多元。

“我的嫁妆是永久牌自行车、收录机、电风扇和洗衣机。我们蜜月旅行是去连岛,那时还没有西大堤,我们是坐船过去的。”赵惠回忆道。

2019年 主题婚礼+出国蜜月

周广花的外孙女文文和老公是自由恋爱的。谈了两年的恋爱后,两个人举行了婚礼。

文文的婚礼和外婆、妈妈当年的婚礼不可同日而语。拍婚纱照就花费了数万元。喜宴是在市区某酒店订的,1988一桌,喜宴上的酒是洋河天之蓝和张裕干红,烟是硬中华。

婚礼当天,文文一共有3套衣服,一套迎客婚纱,一套敬酒礼服,还有一套送客礼服,全程有化妆师跟拍。“我还请了好姐妹组成伴娘团,穿着统一的小礼服。给大家的回礼是专门制作的印有我们照片的红酒。”文文说。因为婚礼在10月举行,婚礼的主题定为“秋天的约定”,现场用白色玫瑰布置,有摄影和跟拍,光婚庆就花了3万元。接新娘的车队由6辆黑色大奔组成。

文文的婚房在市区某小区,135平方米的房子,再加上装修和家具、家电,花了300万元左右。文文还陪嫁了一辆20万元的轿车。小两口已经订好了机票,婚礼结束后就飞到马尔代夫度蜜月。

“过去条件不好,记得女儿出嫁时,我们倾尽全力,就是为了给她置办一份体面的嫁妆。现在条件好了,外孙女外孙女婿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婚礼就办得上档次一些,毕竟一辈子就一次。”周广花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