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爱国情 奋斗者】全国劳模刘敏捷:用科技引领农民从“刨地吃饭”到“种田赚钱”

【连网】□李慧 夏兴俭

20年前,刘敏捷从技术员岗位辞职,恰逢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推行“百名教授科技兴百村”计划,便跟着专家、教授们学习种甘薯,逐渐成长为一名“乡土人才、土专家”,并被评为“全国劳模”。多年来,刘敏捷通过合作社带动,打破了当地一代代沿袭下来的“单打独干”的小农模式,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紧密地联接起来,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桥梁和纽带创新带动的作用,带领农民共同致富。

TIM截图20191024114441

壮产业,从“濒临淘汰”到“焕发生机”

今年50出头的刘敏捷是土生土长的连云港灌云人,从农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工作。“那段日子,对口的分配、优厚的待遇、受用的职位让我觉得很满意。”刘敏捷回忆,有了小家庭后,自己一度认为这就是幸福人生的开始。

本世纪初,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的深入实施,想趁着政策的东风“闯一闯”的刘敏捷毅然从企业辞职,正赶上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推行“百名教授科技兴百村”计划,刘敏捷就跟着专家、教授们学习种甘薯。

甘薯产地主要集中在西部岗岭地区,跨入新世纪,农民用的还是上世纪70年代培育的老品种,种植方法落后,种植面积萎缩,亩产量低,淀粉产出率更低。

当地究竟适合种哪些品种的甘薯?当时刘敏捷心里也没个底。2003年3月份,在连云港市首届“百名教授科教兴百村”活动现场,他听说南京农业大学可能有甘薯专家,第二天就迫不及待打点行装去了南京。从南京农业大学找到省农科院,刘敏捷终于从省农科院带回了40万棵新品种“苏薯9号”秧苗,无偿发到农民手中。秋收时,“苏薯9号”给了刘敏捷一个惊喜:亩均增收1000公斤以上,甘薯种植户户均增收1000元……

TIM截图20191024114543

靠科技,从“刨地吃饭”到“种田赚钱”

“农村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农业科技知识的支撑。”刘敏捷感慨地说。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如今几乎每个甘薯种植村都有一名有文化、懂技术的科技大户。

他和农民一起进行甘薯栽培提垄技术试验和覆膜试验,发明了机械提垄机,提垄从一行、两行到四行,后来又发明了覆膜机,形成甘薯提垄、覆膜、收获全程机械化,大大节省了人力,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除了新品种、新机械、新种植技术,在甘薯种植及肥料试验研究科技推广过程中,刘敏捷明白,建设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更须注重粮食安全,这就要加强对种植户的指导和服务,鼓励农民采取有利于防止水源、土壤等环境污染的农业耕作措施。“甘薯种植不能仅仅向土地要产量,更要质量,这就给我研究、推广绿色、优质、高效的甘薯生产技术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2017年,刘敏捷指导种植的“苏薯16”代表江苏省参加国家高产高效竞赛江苏荣获全国二等奖;2018年,“苏薯16”获国家高产高效竞赛全国优胜奖、国家良种联合攻关食味“十佳”甘薯品种;不久前,获得2016~2018年度江苏省农业丰收奖一等奖。

TIM截图20191024114620

搞合作,从“单打独干”到“合作共赢”

2002年秋,刘敏捷自筹资金组建了灌云县民发甘薯专业合作社,通过甘薯种植为食品加工企业提供原料,同时帮助农民借助新品种、新技术实现增收致富。

2011年刘敏捷创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农民劳模创新工作室。随着谢一芝、张永春、胡良龙等国内多位专家的加盟,刘敏捷创建的民发甘薯专业合作社由简单的种植服务型向农业科技创新型转型。

截至目前,由刘敏捷推广、引进的甘薯新品种30多个,向合作社社员示范户和贫困农户无偿发放50多万株甘薯苗和20多万斤肥料;他还编制了无公害甘薯实用技术标准和甘薯新品种栽培技术光盘无偿发放给农民,惠及连盐宿等市的10多万农户。2013年,民发合作社被评为省级农民科技型专业合作社。2017年9月,全省首家国家级“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在灌云县揭牌,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马代夫说:“我们许多科研课题在灌云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刘敏捷更是做了大量细致具体的工作,为当地种植户的增收致富作出了贡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