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九里村的文化振兴:文明乡风扑面来

【连网】说是农村,这里却矗立着一排排整齐的徽派小楼;说是城市,这里又掩映着乡村一望无垠的绿意盎然……近日,记者徜徉于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延陵镇九里村,感受着这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用水韵墨章绘就无声之诗。

在九里村,文明细节随处可见,诚信和谐画卷动人。季子文化、儒家文化、佛道文化、诚信文化在此聚集交融,让九里从古至今持续上演着民风淳朴、生活和谐和文化厚重的中国好故事。

1530585764431

乡风明德,扮靓九里新村

夏至时节,树木葱茏,绿意盎然。白墙青瓦的民俗民居点缀山水间,来到九里新村的人,都会被村居墙上绘制的一幅幅精美的宣传画吸引住目光。

其中一幅画的主角是一位穿西装的男子,正满面笑容对着来宾挥手,这是九里村已故的老支书周志勤,被誉为“丹阳旅游的拓荒者”。周志勤为了九里村的文化建设耗尽了心血,他的模样也永远烙印在村民心中。

在九里新村内,几乎每一面墙上都绘有彩画,有的还原了村里的古祠堂、古戏台,有的描绘了九里自古流传的祈福仪式,还有的展示了历史故事、村史村情……“这是我们村里的明德文化墙,取材都来源于乡风民俗,诉说着古往今来的历史文化典故。”村委会副主任贡献平告诉记者,明德文化墙面积有800平方米左右,整体采用彩绘和喷绘两种方式,邀请专业绘画老师设计图稿,历时3个月完成。“文化墙分成三个篇章,有展示本村河塘林木、祠堂戏台、传统工艺等乡愁风物,也有为了宣扬农村新风貌的乡风美德,还有乡贤好人的事迹描绘。一幅画一个故事,一幅画一个道理,建成后不少村民会指着绘画给孩子讲故事,很受欢迎。”

贡献平还介绍说,明德文化墙在镇江市属于“首创”,把美丽乡村与乡风文明结合起来,让一面面墙变成美观而又会“说话”的文化长廊。这不仅改变了村容村貌,也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文明新风。

尚德传承,留住故乡风物

香草河畔水波粼粼,沿河望去一边是石桥古街,一边是村居公路,古朴幽静、香火缭绕的季子庙见证了传统与现代在九里村的碰撞。

衣冠简朴古风存,九里村曾是春秋时期“德圣”吴季札三让王位、弃室而耕的封邑之地。在九里季子庙风景区,孔子手书的“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十字碑、三清三浊的“沸井”奇观、有福则过的季河桥、临水而立的千年古桑等被精心保存。历史文化在此驻足,古风民俗为之骀荡。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被九里的朝霞、暮色所吸引,来此寻访梦里的老家。汲一壶沸井水洗眼明目,坐季河桥边看白云苍狗,游客们找到了故乡的影子、嗅到了家园的味道。

最美风景是人情,季子庙负责人赵永森介绍说,九里文化与中国发展的大环境相契合,这里乡风淳朴,尚德知礼,村民讲道理、明事理,和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是分不开的。

“好乡风更需要涵育,我们每年都会开展评比,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和‘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等,村民们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1990年曾任九里村党委书记的老书记佘志强介绍,村里有着评先争优的传统,特别是近年来,每年村里都会选择一个特定的主题,邀请村民自发参加评比,经过自评、互评、公评、审评,评选产生村里的先进典型。“我们村的宣德文化广场的公告栏里,还会定期集中宣传评选出来的好人好事和星级文明户,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崇德尚信、普法惠民等教育,村民们有很强的认同感和认知性。”

村民风尚,弘扬乡风文脉

乡村文化是农村的原生文化,也是农村建设的“软实力”。如何保护好、挖掘好、发展好乡村历史资源和乡土民俗文化?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今年4月28日,平日宁静的季子庙突然热闹起来。“每隔3年,会开一次季子文化节,这一传统已经延续10多年。”赵永森告诉记者,今年的季子文化节格外火爆,开幕当天景区爆满,有两三万人。“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出现,这说明九里的旅游文化非常有潜力。”

发展势头火热的还有村民组织的文艺团体。村里自编自导自演的小丹剧《九里人看九里》曾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大家一致好评。“现在生活好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诉求越来越高。”佘志强告诉记者,九里村依托13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汇聚起农民文艺骨干、民间艺人等力量,文化服务阵地很是红火。

文化惠民如春雨,文化育人润无声。近年来,九里村结合景区规划建设,有效整合公共文化资源,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先后获得中国传统村落、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全国最美乡村等荣誉。佘志强感叹“九里要留住乡村净土,弘扬乡土文化,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曹源 栾继业 贡云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