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红色记忆永不消褪!刘少奇在滨海区的红色足迹

【连网】“我们在斗争中生,我们在斗争中长,我们是工农的子弟,集合在抗日民族旗帜下……”这是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黑林镇大树抗日子弟小学校歌。激昂的音乐,把我们拉回到了当年的大树抗日子弟小学。这首校歌,由时任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同志,亲自修改。

微信截图_20210419110343

1942年春天,化名胡服的刘少奇,经过长途跋涉,和随行人员一起踏进了滨海区的腹地、位于苏鲁两省交界处的西朱樊村(当时西朱樊村是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115师师部驻地,属于临沭县,现属于东海县朱范村),随后又来到大树村,由此拉开了刘少奇山东之行的序幕。

苏鲁交通线上的“红色秘战”

1939年至1942年间,山东抗战形势日益严峻,在这个关键阶段,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纵队、八路军115师相关负责同志,在农民减租减息、对敌斗争、统一战线、根据地建设等各项重大工作,存在严重分歧,工作开展举步维艰,他们异常焦虑,纷纷电告中央,请求派得力干将前来挽救危局,扭转被动局面。

微信截图_20210419110558

东海县(原山东省临沭县)南辰乡西朱樊村八路军第115师驻地旧址

1942年3月3日远在江苏阜宁的刘少奇,接到了第3封延安发来的急电,要他在返回延安的途中,解决山东问题。一件事情,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连续3封电报,让刘少奇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化名胡服,从阜宁县单家港出发,经苏鲁交通线回延安。当时正值日军对华中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扫荡”,敌人不仅封锁盐河两岸,就连河面上也常有日军汽艇巡逻。

3月底,刘少奇及其随行人员在渡口交通站的交通员带领下,昼伏夜行,分乘10多只小船,在夜色的掩护下,渡过盐河。

交通员事先准备了小船、大木桶和绳索,河的两岸迅速拉起了绳子,有的人员就坐在大木桶里,自己拉着绳子摇摇晃晃地渡过河去。2个警卫员把刘少奇扶上了小船,由于船小人多,小船在河里直摇晃,交通员便当起了艄公,熟练地使用手里的篙和木桨,将刘少奇等人有惊无险地送达对岸,顺利到达东海县赵庄村。

刘少奇等人稍事休息后,由东海县陇南区区委书记周朝 带路,跨过陇海铁路,拂晓前到达海陵县(现东海县)刘湾,在刘湾休息一天后,到达东海县西朱樊村,指导山东的革命工作。

当年6月,刘少奇还专门写信给淮海区第三中心县委书记章维仁,表扬苏鲁交通线上的工作做得好,并要求县委继续加强这一工作,做到苏鲁交通万无一失。

推动开展“减租减息”运动

西朱樊村位于苏鲁交界、一脚跨三县的一小块平原上。为进一步确保安全,刘少奇及随行人员在进村之前就已脱下军装,换上黄粗布衣、灰布鞋。在此之前,八路军115师作战指挥部曾召开专题会议,抽调正驻防在赣榆县、望仙河一带的115师教导2旅“老六团”3营,前来担任警卫任务。3营驻扎在离西朱樊村不远的石门头村,战功卓著的九连驻扎在西朱樊村,由英雄连长何万祥带队,具体负责刘少奇一行人的安全保卫。

为了不给村里百姓添麻烦,山东分局、八路军115师师部和刘少奇一起,进驻已经十室九空的王家庄园。庄园里,门窗桌椅已经被日本鬼子砸毁,名贵物品被洗劫一空。因而刘少奇乍到时,办公桌相当紧缺。情急之下,时任山东分局的主任秘书谷牧,找到了在王家花园主人王得胜的二儿子家当账房先生的吴丙乾。听说桌子是给八路军首长用,吴丙乾毫不犹豫地说:“我记账的那间屋子里还有张搁放账本的桌子,我用了十几年,你们尽管搬去用。”

就这样,在那段时间,这张槐木做的桌子成了刘少奇的亲密战友———在昏暗的油灯下,他或是聚精会神地阅批山东分局及115师送来的有关文件,或是一丝不苟地整理、分析、提炼白天所掌握的素材,思索如何调整滨海根据地这艘革命航船的航向,扭转山东战局等。

此后,直到撤离,刘少奇共在村子里待了4个月左右时间。期间,他或是到周边的村子调研,或是召开党政军座谈会,或是登门拜访和群众促膝长谈。而最重要的莫过于推动开展“减租减息”运动———这是中共在抗战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借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

4月16日至18日,在西朱樊村召开的山东分局委员扩大会上,刘少奇专门就减租减息问题向与会人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阐述。刘少奇指出:“我们发动群众抗日,群众运动的中心环节是什么?是主要通过青运、妇运带动整个运动呢,还是通过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运动把农民发动起来?我看,就是要把轰轰烈烈地开展大规模的减租减息运动作为发动群众的中心环节,道理很明显,把农民发动起来了,他们的老婆孩子也就跟着起来了。”

根据刘少奇的指示,1942年5月4日,山东分局作出了《关于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开展群众运动的决定》和两个补充指示。《决定》中提出:“为了更广泛地动员与组织基本群众,纠正过去的错误,克服脱离群众与孤立的危险,分局特郑重决定以认真实行减租减息发动群众运动为建设山东根据地的第一位斗争任务。”并确定自麦收至年底这段时期,“山东全党的领导及党政军民的一切工作,今后必须围绕这一中心任务。”

据研究这段历史的东海籍教师王宗富介绍,在“双减”运动中,刘少奇身体力行,坚持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先后来到赣榆县(今赣榆区)的大树村、临沭县的夏庄、东盘以及北辰等村调研,了解情况,总结经验,促成了“双减”运动的加快进行。

指导大树村成立赣榆第一个贫雇农组织———职工会

在赣榆区黑林镇大树村,有一处闻名遐迩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刘少奇纪念室,这里至今仍保存有刘少奇修改过的《大树抗日小学校歌》。走进这里,松柏郁郁葱葱,庄严肃穆。纪念室里,一张张图片、一个个场景,仿佛把人带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1942年6月17日,刘少奇随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115师师部转移到大树村,借住在农民熊方蓬的家中。刘少奇在这里指导大树村成立了赣榆第一个贫雇农组织———职工会,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组织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指引了方向。

微信截图_20210419110414

大树村刘少奇纪念室

在刘少奇来到大树村之前,八路军曾多次在这一带驻扎。此时,115师师部和警卫部队又驻在大树村和附近的村庄。刘少奇到大树村后,非常关心部队纪律,只要有机会他总找老乡拉家常,听大家谈对部队的意见。

他了解到村里的“双减”运动开展得不太好,又发现驻村工作团之所以几次发动群众与封建势力作斗争没有成功,源于以熊老七(熊丙伸)为首的封建势力还相当嚣张。熊老七是大树村的头号大地主,霸占良田几百亩,经常欺压贫雇农,还勾结汉奸武装为自己撑腰,村民敢怒不敢言。刘少奇决定,发动群众一起攻下熊老七这座“封建堡垒”。

开始,职工会向本村地主提出增加工资和减租减息要求时,地主们不答应,还勾结汉奸武装殴打职工会会员,企图把农民运动镇压下去。雇工们采取罢工手段,也未能打击熊老七的嚣张气焰。后来,职工会组织了70多名雇工扛着扫帚、铁锨高呼“减租减息,增加工资”的口号,涌进熊老七的院中。熊老七见势不妙,闩上堂屋门,企图拖延顽抗。雇工宋广田找来一把镢头把窗棂砸断,再加上八路军驻该村部队对职工会的支持,熊老七不得不开门,接受职工会提出的要求,第二天便和雇工签了减租减息合同,并每人增加工资粮450斤,布一丈二尺。斗倒熊老七,对当地和附近地区的影响很大。后来,大树村职工会又帮助董康邑村、旦头村等十多个村开展“双减”运动,都取得了胜利。

在刘少奇的指导和帮助下,游击小组、妇救会等群众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起来,根据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1942年7月中旬,刘少奇圆满完成了党中央和毛主席交给他的工作任务,离开赣榆,转赴延安。

追寻红色足迹 传承革命精神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4㛑18日上午9时许,在大树村刘少奇广场,黑林镇全体党员面对党旗,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上了一场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课。

历史不容忘记,人民不会忘记。1992年10月6日,黑林镇党员自发捐款,维修刘少奇旧居;黑林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为传承红色基因,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修建了刘少奇纪念室。时任国务委员、国防部长的张爱萍上将获悉后,欣然命笔,为刘少奇纪念室题写了室名。刘少奇的子女也多次来到大树村,追寻父辈战斗的足迹,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

微信截图_20210419110733

1942年7月7日,滨海区军民举行抗日烈士纪念塔落成典礼后,党政军部分领导人在滨海朱范合影:左起:黎玉、周长胜、刘少奇、陈光、肖华、梁兴初、罗荣桓。

“今年,我们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大力挖掘红色文化,因地制宜,以刘少奇旧居、符竹庭将军殉难处为依托,作为本镇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的实地教学培训点,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党员干部群众的反响特别好。”黑林镇宣传委员耿晓晨感触颇多。

为了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黑林镇找准党建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促进镇域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增收。“我们着眼于党建制度化、常态化建设,深入开展党员干部大学习,从党员固定学习日入手,着力打造党建品牌,以党建促进产业发展,富民增收。”黑林镇党委书记马秀云介绍道。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今年是建党100周年,距离刘少奇同志在滨海区工作的年代,历史已经翻过了78页。港城人民始终难忘和刘少奇同志在一起浴血奋战的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将继续追寻红色足迹,发扬革命精神,为港城开创“高质发展、后发先至”新境界而不懈奋斗。(记者 庄婷婷  通讯员 史贽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