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生态复垦+集约化生产重建农业生态 百亩废砖窑这样变“沃土”

【连网】近日,在中云街道的云门寺村,记者站在水库边放眼望去,绿油油的庄稼地尽收眼底,一条清澈的河流穿过千顷良田,环绕着村庄,宛如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在村西南的一块块整齐的田垄上,玉米苗长势喜人。61岁的村民李永科正在地里打玉米除草剂、挖排水沟。“最近雨水多,要挖沟排水防止庄稼被淹。”李永科告诉记者,周围50多亩地都被他亲戚承包了,家住田地旁的他就来打工贴补家用。田里劳作能看见青山和蓝天,回家吃饭有一路绿树,“在这样的环境里干活,不觉得多辛苦”。

“这里原来有一座砖厂,关停前,天空经常灰蒙蒙的。现在走在村子里,到处都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指着眼前的这片农田,中云街道云门寺村党支部书记谢威深有感触。

上世纪80年代,云门寺村为了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村民就业,在村内建设砖厂。砖厂为村里带来160多万元的年集体收入,也带来100多个就业岗位,但带来的生态破坏也是有目共睹的。

谢威说,砖厂造成土地毁损、水土流失。因为生产工艺落后,每烧制一块砖,需要数倍于其体积的土壤原料,为了保证原料供应,矿厂周围的土地被挖得“千疮百孔”。烧砖还需要大量燃煤,浓烟对空气也造成严重污染。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民生福祉。2016年6月,云门寺村决定对砖厂实施爆破拆除。随着砖厂的高大烟囱在“轰隆”声中倒下,村民终于不用再忍受烧砖所产生的浓烟、噪声,而砖厂所占用的近百亩土地也得以休养生息、重返生机。

为了利用好这近百亩土地,云门寺村“两委”组织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研究决定,对该块场地申请土地复垦。“原砖厂属于工业用地,不属于耕地范畴,但该地块地处偏僻,基础设施薄弱,且周边居住村民密集,不适合招商建厂。为了将它变废为宝,我们选择这个既符合国家政策,又方便利用的办法。”谢威说。

让废弃的砖厂“变身”成为适宜经济作物生长的“沃土”,可是费了一番功夫。2017年以来,中云街道将复垦工程列为重点工作,先后投入160多万元分三期实施。“砖厂的土地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对营养成分有一定破坏。因此复垦利用时,首先要对土壤进行评估检测,再进行生态修复,用可耕种土壤覆盖表层,还要进行地力培肥,改善土壤结构等。”谢威说。

经过综合整治,这片工业用地变成99亩标准化农田。村里通过招投标,承包给村民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帮农民增收。

72岁的韩永林从村里砖厂建设之初就在砖厂上班,如今照看承包的16亩地,一年两季种植小麦和玉米。“在砖厂工作收入不错,但也要为子孙后代考虑。那时候村里全是粉尘,窗户没法开。”聊起以前村里的环境,韩永林连连摇头。“现在种地一年毛收入2万多元,我平时在村里干些保洁、绿化、挖渠排水的活,一个月赚2500元左右,跟以前比一点也不少。”

“考虑到种植传统的水稻、小麦、玉米经济效益不高,我们下一步准备种植草莓、西红柿等经济效益高的农作物,并结合村自有的水库、竹园、楸树林,利用2-3年时间,逐步建成云门寺村农业生态观光园。”谢威说。

去年,云门寺村实现集体收入230万元,在街道年终考核中连续3年获得一等奖。集体富裕了,村民们也切实得到实惠。近年来,村集体筹集400余万元资金,实施“有水、有气、有路、有灯”的“四有”工程。如今全村实现自来水、天然气入户,道路全部硬化,安装路灯200盏,治理黑臭水体5公里,旱厕全部改水,铺设污水管网6公里,全面改善村庄环境,荣获“省级水美乡村”称号。

良田已成,蓝天再现。中云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施瑞满说:“复垦废弃地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还有环境和生态效益,更对土地资源节约和保护具有重大意义,为高质发展、绿色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空间。” (通讯员 汪惠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