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百岁老兵张克敬:三代军人同迎“八一”

【连网】□ 庄婷婷 孙海洋 樊婷 董洪旺

昨日,一场特殊的“生日庆典”在连云港海州区举行。一群身着军装的男女老少围在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军人身边,老人白发苍苍,胸前挂着数十枚军功章。桌上,摆放着一个画着鲜艳军旗的巨型蛋糕。

TIM截图20190730095242

老人名叫张克敬,今年100岁,是一位有着80年党龄的老兵,他和老伴一起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和白求恩一起战斗过。今年是建国70周年,又是建军92周年,也是张克敬100周岁,他的8位军人晚辈从各地赶来,一起陪老人庆祝第92个建军节。虽然老人语言表达已经不那么清晰,但他还是铿锵有力地告诉大家:“我们的好生活都是党给的!共产党万岁!”

战火纷飞 百岁老兵见证峥嵘岁月

张克敬酷爱书法,在老人家里,笔者看到了当地诗人送给他的书法作品———克敌雄风,今虽百岁军威耀;敬身本色,永是初心国梦追。这正是老人一生的真实写照。

张克敬出生于1919年,20岁就入党参军,1940年经组织选送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学校学习,毕业后分在晋察冀军区部队工作。他和妻子刘燕(原名李秀)一同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胜利后回国,张克敬被组织送到上海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深造,毕业后分配到部队工作。张克敬的父亲、伯伯和兄弟有十几人都是八路军,妻子家也是军人世家。

更让张克敬骄傲的是,妻子刘燕和国际友人白求恩一起工作过,自己是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学校的第一届学生。因为受白求恩精神的感染,夫妻俩立志学医救人,无数的战友正是因为有了他们,重新获得了生命。

“我的母亲刘燕1938年随我外祖父参军。当时才13岁。因为我外祖父在冀中军区后方医院当管理员,母亲参军后就在军区医院护训队学习,并见到了白求恩。据母亲回忆,白求恩经常和医护人员说,战场抢救伤员动作要快,给伤员包扎早一分钟,伤员就少流一分钟的血,生命就有可能保障。白求恩的话一直铭刻在母亲心中,在多次战斗中为抢救伤员,不怕苦,不怕累。抗美援朝时期,父母在朝鲜战场上抬着担架穿过敌人封锁线,有时一人要照顾二十多个伤员,受到了广大指战员和伤员的好评。”大女儿张晓霞告诉笔者。

战争硝烟早已散去,而战争留下的印记却不曾磨灭。张克敬身上的一块块伤疤、胸前的一枚枚勋章,都记录着他的功勋。“我已经很幸运了,有那么多战友没能看到胜利。”回忆起往事,老人的声音哽咽了。

铁血柔情 革命伴侣经受战争考验

1943年,张克敬随冀中九分区部队打回冀中平原后,由于战斗频繁,生活艰苦,卫生条件差,身上起了两个脓肿。“当时,给我换药的女护士李秀(后改名刘燕)年龄不过十七八岁,长得眉清目秀,身材窈窕,举止大方,给我换药时虽彼此没有说话,但她细心周到的服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她的身影在我脑海里时常浮现。”张克敬说。

1945年抗战胜利后,经人介绍,张克敬和刘燕建立了恋爱关系,于1946年初在天津西东沽港村举行了婚礼。

由于战争的需要,冀中军区成立独立野战独七旅,张克敬又调到独七旅直属卫生所当所长,刘燕也一同调到该所。行军路途较远,有时一夜行军百里。“当时刘燕还怀着我们的第一个孩子,已经四五个月了,两腿浮肿,但走起路来仍很快,从不掉队。”张克敬回忆说,“在后来的日子里,我俩随部队南征北战,同甘共苦,并肩作战。全国解放后,又一起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共同走过70年。”

如今,妻子刘燕已经离开了,但张克敬依旧把妻子的照片放在书房最显眼的地方。

不忘初心 一心向党传承革命精神

在张克敬家中,笔者看到书房里的一个角落满满地摆放着老人的各种荣誉证书,而书桌上则摆满了书本和笔墨。老人拿起毛笔,蘸饱了墨,在纸上写下了“百岁军礼献给党”七个大字,以特殊的方式向党和国家献礼。

“怀我的时候,父母都正在朝鲜战场上,‘征平’就是为了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二儿子张征平告诉笔者,“父母为了国家,奉献了青春和岁月,我们以他们为荣。”

张克敬有六子一女,都是军人,如今都已退休。在每年家庭聚会的时候,张克敬都要把家风家训在晚辈前读一遍,并将他亲手书写的家风送给每人一份。

“父亲是个严于律己的人,他对我们教育很严格,从小就教导我们做人一定要自律。受他的影响,我们兄弟姐妹都非常友爱,而且保持着军人的作风。现在,我们都组建了自己的家庭,父亲依旧会时常叮嘱我们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五儿子张立军说。

张克敬的孙女张娜也是一名军人,这次和父母专程从青岛赶来。“今年对我们家来说是特殊的一年,是建国70周年,建军92周年,也是爷爷百岁。我的爷爷奶奶和爸爸、伯伯、叔叔、姑姑都是军人,我也是一名文艺兵。这次在爷爷家团聚,一是祝福伟大祖国繁荣昌盛,实现富国强军梦,同时也希望爷爷身体健健康康。”

退休后,张克敬夫妻担任了干休所管委会和老委会主任,他们德高望重,每家有家长里短,都是夫妻俩出面帮助解决,干休所的活动,也几乎由夫妻俩策划组织。

“汶川地震,张老带头捐了2000元后,又补交了6000元的特殊党费。其实,这么多年,老人每年都在捐钱给那些需要的人,只是从来不喜欢留名字。平时张老爱读书练字,特别喜欢用小楷抄写党的政策方针,装订成册后送给我们这些年轻人阅读。”在干休所工作的干事陈岩手捧张克敬送给他的“手抄报”,感慨万分地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