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手印墙”,讲述不屈的抗争

【连网】“手印墙”,讲述不屈的抗争

南京沦陷后,新四军在周边开展游击战并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手印墙”  

每个手印背后都有一段抗战故事

1

在南京市民吴先斌个人投资筹建的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内,有一面巨大的手印墙,上面是520多名抗战老兵的手印。

吴先斌介绍说,从2012年起,馆里工作人员陆续走访了520多名抗战老兵,年龄最大的106岁,最小的92岁。其间,除了保存抗战老兵的采访影像、音频以及文字资料之外,还让每一位抗战老兵按下手印,制作成手印墙。

在这面手印墙上,新四军老战士的最多,有400多人留下手印,他们中不少人曾在南京及周边地区战斗过。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之后,南京周边的郊区分别处于新四军建立的淮南、苏南和皖江3块敌后根据地范围,我党领导的敌后武装从四面八方直接威胁汪伪政权的统治中心,敌后战场涌现出各种可歌可泣的英烈事迹。在此期间,有数以千计的抗日英烈在与日伪的斗争中牺牲。这也证明,八年沦陷时期,南京不只是惨遭日军屠城的“悲情之城”,更是一座英雄的“不屈之城”。

“手印还会继续收集下去,因为每个手印代表着一位抗战老兵。”吴先斌说,“我们想聆听他们的抗战经历,真实记录那段历史。”

小记者寻访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重温抗战记忆,传承抗战精神,作为由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南京广播电视集团联合承办的“抗战胜利之火传递·南京全媒体行动”的组成部分,“踏访抗战遗迹追寻抗战往事”大手拉小手新闻行动于5月底正式启动。南京报业传媒集团的记者带着南京几十所中小学的小记者寻访南京抗战遗迹、旧址,听历史专家讲述抗战故事。

老战士回忆  

闵长山:乔装打扮深入县城侦察敌情

夏日的一天下午,记者在南京市江宁区老干部活动中心采访了新四军老战士闵长山,87岁的他现在是南京市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副会长。

闵长山生于1928年。1942年2月,闵长山参军,在新四军二师供给部任通讯员。当时部队驻扎在六合竹镇,1942年正是抗战最艰苦的时期,鬼子实行“三光”政策,经常对抗日民主根据地进行扫荡。当年5月,为了摸清敌情,部队派一名侦察连副班长带着闵长山一起去六合县城摸敌情。进城不仅需要良民证,站岗的鬼子兵为了严防新四军进城,对每一名男性还特别增加一道检查程序,摸手掌看硬不硬,手指上有没有老茧,因为当兵的经常扛枪练兵,手上都会有厚厚的老茧。

“化了装穿上老百姓服装,兜里还揣着良民证,以为没有破绽。”闵长山和大他4岁的副班长扮成兄弟俩,进城时惊险一幕还是发生了。鬼子卫兵一摸两人的手,发现两人手上都有老茧,就问干什么的?闵长山灵机一动说:“良民干活,手上老茧是长江边当搬运工磨出来的。”他们成功脱险进城后,摸清鬼子给养不足,不久将下乡进行“扫荡”的情报。

半个月后,300多名鬼子和伪军果然对竹镇附近的林营村进行扫荡。由于部队得到情报,将村民提前进行转移。鬼子进村后抢夺了不少粮食装上大车,并赶着猪牛羊返回,行军速度缓慢。担任侦察任务的闵长山,赶紧把这一消息通知赶来营救的部队,在村庄不远处打响了伏击战。鬼子见中了埋伏,丢下大车和猪牛羊仓皇逃窜。

1949年5月,已担任排长的闵长山转业到地方,1972年任江宁县县长,1990年离休。

陈世鹏:摸进据点俘虏伪军两个排

今年93岁的陈世鹏满头银发,思维清晰。作为一名新四军老战士,他讲述了当年在南京地区抗战的故事。

陈世鹏1922年出生,江宁铜山人,放牛娃出身,1943年入党并参加新四军横山县平山区大队。“当时横山县范围很大,根据地覆盖现在的江宁、溧水、高淳、马鞍山等地区。”

说起参加的战斗,陈世鹏最得意的还是夜袭敌军据点夺回耕牛一仗。1944年7月,鬼子在溧水“扫荡”,抢夺农民11头耕牛赶回洪蓝据点。这里驻扎着2个排的伪军、2个小队的日军。伪军营地在外,鬼子营地在内。新四军经过侦察,决定采取夜袭战术夺回耕牛。参战部队除了横山县平山区大队,还有江宁县警卫连,以及溧水民兵共200多人。正值夏天,气温很高,部队埋伏在据点附近,凌晨3点开始行动,战士们悄悄摸进据点内,正在熟睡的2个排伪军被缴了械,成为俘虏,11头耕牛被夺回。部队正准备扩大战果,进入据点内鬼子营地,来个瓮中捉鳖。此时,意外发生了,一名参战民兵战斗经验不足,枪走火惊动鬼子,日军机枪疯狂射击,打伤几名新四军战士,部队只能紧急撤退。“如果不出现意外,2个排鬼子就会成俘虏,战果会更加圆满。”陈世鹏遗憾地说道。

陈世鹏后来成为解放军一名营级干部,1949年回到家乡民政局工作,后来担任江宁县农机厂厂长,1983年离休。

张德夫:夜袭端了伪自卫团缴枪40多支

当记者来到南京市六合区金牛湖街道长山社区时,新四军老战士张德夫正在家中看报纸。虽已是89岁高龄,但他仍然身体硬朗、耳清目明。

张德夫是六合人,1941年,15岁的张德夫参军,被分配到新四军二师路东军分区独立四团(1943年2月与冶山总队、仪征总队合并,成立东南支队)。

在张德夫参加的战斗中,夜袭瓜埠山日伪军最让他津津乐道。1944年春,为了支持南洋的战场,日军将驻扎在瓜埠地区的兵力抽调,将瓜埠防务交给伪自卫团。这些汉奸很是反动,死心塌地地为日本人卖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当地老百姓怨声载道。同时,伪自卫团还对新四军地下工作者进行过多次查扣和杀害。

“我们所在的支队接到上级命令,要将瓜埠地区的伪自卫团消灭。而在当时,在瓜埠的东面有东沟镇,驻有日伪军,如果贸然去打,肯定会遭到夹击,所以上级决定夜袭。”张老绘声绘色地向记者描述说,当天,天还没黑,他们就从金牛湖地区出发直奔瓜埠,一直走到夜里12点才到达。“我们只用了半个小时,就将瓜埠伪自卫团全部抓获,共缴获轻机枪2挺,长短枪40余支,子弹3000多发,伪区长陈兆云被就地处决,代理伪自卫团团长李庆元在逃跑中摔死。”

1949年10月,张德夫从部队回到地方休养。之后,被分配到地方政府工作。离休在家后,他在房前屋后种了辣椒、黄瓜、豇豆等蔬菜瓜果,每天精心打理这几分菜地。他感慨地说,“只有国家强大了,老百姓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

新四军与南京  

敌后抗战威胁汪伪政权统治中心

南京沦陷之后,成为侵华日军的指挥中枢和汪伪集团的统治中心。为了抗击侵略者,新四军在南京地区开展了游击战争。新四军江南部队东进敌后的第一站,就是到南京的郊县高淳,打的第一个胜仗就是南京外围的韦岗战斗。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就活动在南京郊县。新四军在南京周边地区开展频繁的游击战争,取得了一次次胜利;在江宁、高淳、溧水、江浦、六合等地区相继建立起一个个抗日根据地,形成了对日伪盘踞的南京城的战略包围态势。

挺进!尖刀直插日伪心脏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本侵略军进行了为期6周惨无人道的大屠杀,30万中国同胞遇难。南京成为日伪统治的中心,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严峻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积极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展抗日武装,领导人民进行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像一把尖刀直插日伪统治心脏。

1938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指示新四军主动积极地深入到敌人后方去,在长江以南创立游击根据地。陈毅即率领新四军一支队进逼南京。6月3日,该部与粟裕会合,4日抵达高淳县境。此后,新四军一支队在高淳、溧水、江宁,四支队在江浦,五支队在六合,发动群众,帮助地方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党的组织和地方武装,不断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仅1938年6月至1940年7月,在江宁、溧水、六合、句容等地就同日伪军发生大小战斗178次,歼灭敌军2000余人,有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