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做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的学习教育工作,根据市委统一安排,我市社科理论界积极行动,通过召开学习座谈会、征集理论文章等形式,推出一批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研究阐释成果。这些成果或从宏观视角阐释著作的思想体系,或聚焦“人民至上”立场探寻治国理政智慧,或围绕理论普及阐述社科工作的时代责任,或结合教育、科技、人才等主题探讨立德树人与高质量发展路径,部分成果还注重将党的创新理论与连云港市情实际相结合,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港城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寻理探源、贡献智慧。
特遴选部分理论成果予以刊发。希望文章能引发读者思考共鸣,共同推动学习宣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走深走实,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港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品德修养筑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价值根基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单独成章进行布局,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设专题阐释“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为新时代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提供了战略性指引。在推进三者协同发展的进程中,品德修养教育起着基石作用,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深度与高度,关乎国家发展的根基与未来。
一、品德修养筑基的理论内涵。“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根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就在于立德。”总书记深刻阐明了品德在人才成长中的核心地位。一个人即便专业知识卓越,若缺乏良好品德修养,也难以成为真正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唯有将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坚定的道德实践融为一体,才能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实现自我价值。将品德修养贯穿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全过程,才能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肩负起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
二、品德修养筑基的实践路径。从德育过程理论看,品德形成是“知、情、意、行”辩证统一的过程。学校应建立“课程思政—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培育体系,形成教育引导向公共道德培育转化的持续动力。需强化各级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完善德育评价体系,将德育成效纳入办学质量考核,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教育过程中要遵循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原则,推动个体品德养成向社会公德培育、理想信念塑造递进发展,实现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同时要强化社会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转化为当代德育话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在文化传承创新中为个体品德内化提供精神滋养。
三、品德修养筑基的价值启示。品德修养作为个体安身立命的核心要素,深刻决定着人生发展方向与高度。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凸显了品德养成的基础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将公民道德建设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表明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转依赖品德修养的规范性力量。当道德规范内化为社会成员的行为自觉时,就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基础。广大人民群众的品德修养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总书记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将道德建设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深刻揭示了道德力量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基石作用。因此,必须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全过程、各环节,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李传江 连云港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市社科联兼职副主席)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梁红燕
来源: 连云港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