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港城公立医院人才引进和梯队建设的实践路径

□ 夏婷丽

人才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推动科研创新、保障人民健康的关键支撑。我市作为江苏省重要的沿海城市,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区域民生福祉与健康保障能力。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花果山卫生英才”等系列政策,在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面对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如何构建科学高效的人才引进机制与可持续的人才梯队,仍是当前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我市公立医院实际,深入分析现状与问题,探索实践路径,为推动区域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连云港公立医院人才引育现状

近年来,连云港市公立医院围绕“人才强医”战略,以引进、培养、用好人才为核心,全方位推进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成效较为显著。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持续扩充人才“蓄水池”。通过“花果山卫生英才”引进计划、省市“双创计划”“海燕计划”等项目,近3年柔性引进卫生专家22人、博士研究生及副高以上职称31人,7人入选省市“双创”博士。

强化人才培养培育,持续激发队伍“新活力”。以“花果山卫生英才”培养计划为核心,系统推进人才成长,分层培养卫生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及专家团队,支持人才申报省“333工程”、市“521工程”等科研项目,97人入选人才工程培养对象和项目资助,中青年骨干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提升人才服务水平,持续构建聚才“好生态”。聚焦人才“安居乐业”需求,全方位提升服务保障,落实各类补贴政策,累计发放高层次人才生活补贴、项目资助等共计2112万元,为多名高层次人才解决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问题。

连云港公立医院人才引育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出台《连云港市花果山卫生英才计划实施办法》,为人才引进与培养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撑。据统计,政策执行以来,已累计资助卫生领军人才10名、卫生骨干人才50名,卫生专家团队47个,有效提升了区域医疗服务能力与科研创新水平。但从整体发展来看,人才引进与梯队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具体问题如下。

薪酬待遇吸引力不够强。相较于一线城市或省内发达地区,我市公立医院整体竞争力仍显不足。一方面,高层次人才普遍期待与自身能力匹配的年薪水平,且需考虑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家庭需求,医院在财政投入与资源协调上压力较大;另一方面,部分医院对人才的长期激励不足,科研绩效、成果转化奖励等机制不完善,难以充分激发人才的持续贡献动力。

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从人才结构来看,我市公立医院存在“高端人才匮乏、梯队断层”的问题。一方面,能够引领学科发展的领军人才与学科带头人数量较少,难以支撑重点专科突破与高水平科研创新;另一方面,青年医师群体规模较大,但科研意识与创新能力薄弱,人才储备后劲不足。此外,不同科室、不同专业间的人才分布不均,优势学科与薄弱学科的差距持续扩大,影响医院整体服务能力的均衡提升。

科研平台建设不完善。目前,我市公立医院普遍存在科研基础薄弱的问题:省级及以上科研平台数量较少,科研用房、实验设备等硬件设施不足;院校合作机制不健全,与本地高校、科研机构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程度较低,难以形成“平台引人才、人才建平台”的良性循环。这导致部分引进的科研型人才因缺乏必要的研究条件,难以开展高水平项目,最终选择流失。

就业多元化加剧人才流动。随着医疗市场的开放与人才流动机制的完善,高层次人才的就业选择日益多元。除省内外大型公立医院外,民营医院、连锁医疗集团、医药企业及高校科研机构均在积极争夺人才,形成激烈的竞争态势。

连云港公立医院人才引进与梯队建设的实践策略

结合我市实际与国内先进医院经验,公立医院需从“引、育、留、用”全链条入手,构建科学高效的人才工作体系。

拓宽引才渠道,进一步完善引才机制。突破传统招聘模式的局限,构建“线上+线下”“刚性+柔性”相结合的立体引才网络。突出靶向引才,重点引进能够填补技术空白、引领学科发展的领军人才与团队(如肿瘤精准治疗、器官移植等领域专家)。突出柔性引才,通过特聘教授、客座专家、项目合作等方式,吸引国内外顶尖专家定期来院坐诊、带教或联合开展科研,形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智力共享机制。突出拓展渠道,加强与国内知名医学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实习—就业”直通车;积极参与国家级人才项目(如“长江学者”“杰青”)申报,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发展提供政策对接与服务保障。

强化待遇保障,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构建“薪酬+平台+服务”三维保障体系,提升人才吸引力与归属感。优化薪酬结构,建立与人才能力、贡献匹配的差异化薪酬体系——对领军人才实行年薪制或协议工资,对科研型人才增设“课题绩效”“成果转化奖励”,对青年骨干人才实施“基础工资+绩效奖金+成长补贴”模式,确保薪酬水平在区域内具有竞争力。搭建事业平台,为高层次人才配备科研团队、提供实验场地与设备支持,优先支持其申报国家级、省级课题;对临床型人才开放优质门诊、手术资源,鼓励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助力其实现职业价值。提供无忧服务,落实“花果山卫生英才”政策中的配套服务,为引进人才协调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名额,提供人才公寓或住房补贴,让人才“安心工作、舒心生活”。

突出分层分类,进一步完善培养机制。构建“青年人才——骨干人才——领军人才”的阶梯式培养体系,实现人才可持续发展。实施青年人才托举计划,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培训”双轨制,为新入职医师配备“双导师”,通过病例讨论、技能竞赛、模拟手术等强化临床基本功;设立“青年科研基金”,支持申报市级以上课题,鼓励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培养科研思维。实施骨干人才提升计划,选拔35岁至45岁的优秀骨干人才,赴国内顶尖医院进修或攻读更高学位,支持其承担重大临床任务或主持省部级课题;建立跨学科协作平台,促进内科与外科、临床与基础研究的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实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对学科带头人实行“一对一”精准培养,支持其牵头组建创新团队、申报重点专科或实验室;通过“名师带徒”机制,带动青年人才成长,形成“领军人才引领、骨干人才支撑、青年人才储备”的梯队结构。

优化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建立全周期、多维度的人才考核机制,实现“引进有标准、培养有目标、考核有依据”。分层分类考核,对临床型人才重点考核诊疗质量、患者满意度;对科研型人才侧重课题立项、成果转化;对管理人才关注团队建设与效率提升,避免“一刀切”评价。加强动态管理,借鉴“预聘—长聘制”经验,对引进人才实行3年中期评估、6年终期考核,合格者给予长聘或晋升,不合格者调整岗位或解除协议,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机制。强化结果应用,将考核结果与薪酬调整、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直接挂钩,对表现优异的人才优先推荐参与“花果山卫生英才”等项目评选,形成“干得好、有回报”的正向激励。

人才引进与梯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医院、社会多方协同。连云港市公立医院应立足区域实际,以“花果山卫生英才”政策为抓手,通过精准引才、科学育才、用心留才,进一步完善引才机制、激励机制、培养机制、考核机制、关怀机制,打造一支结构合理、能力突出、富有活力的人才队伍,为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立东方医院组织人事处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梁红燕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