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秋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强调“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形成的宝贵财富,而红色艺术资源作为其中极具感染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历史厚重感与艺术表现力。连云港地区的红色艺术资源特色鲜明,将其融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传承红色基因、推动地域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连云港的红色艺术资源
连云港红色艺术资源,是连云港地区在革命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艺术价值与深厚文化内涵的宝贵财富,承载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历史记忆,既有着“保家卫国”的红色内核,又带着“山海交响”的地域印记。这些资源不仅包括物质性的革命遗址遗迹、纪念建筑中的艺术元素,也包括非物质形态的红色歌谣、戏剧、美术等艺术表现形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红色艺术生态系统,成为革命精神与地域文化基因融合的创造性表达,为区域发展提供了独特的精神动能与文化资本。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现实短板
当前连云港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在红色艺术资源应用上存在明显不足,制约了红色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认知层面存在“审美偏差”:受西方音乐教育体系影响,学生更熟悉西洋乐曲,对本土红色音乐认知匮乏;调研显示,超七成学生未听过连云港本地红色歌曲,部分学生将红色音乐等同于“口号式作品”,忽视其艺术价值;学生音乐素养积累自主意识弱,多数零基础学生难以领悟红色音乐内涵,导致红色艺术的美育功能难以发挥。课程体系存在“本土缺失”:现有课程中红色内容“点缀式”存在,《民族音乐概论》等课程虽涉地方音乐,但连云港红色艺术资源占比不足5%;声乐、器乐课程沿用通用教材,缺乏本土红色曲目;专业课程设置未充分结合地方特色,《中国古代音乐史》等理论课程未系统纳入连云港红色音乐发展脉络,难以形成持续的红色文化浸润。师资队伍存在“素养短板”:音乐教师多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受“西化”教学体系熏陶,对连云港红色艺术资源了解不深;部分本地教师因县区方言差异,难以完全理解本土红色民歌内涵;师资结构单一,缺乏既通专业又懂地方红色文化的复合型教师,制约红色艺术资源教学转化。
红色艺术资源融入音乐教育的实施路径
红色艺术资源融入音乐课程体系,实现美育浸润育人目标。在音乐课程中选取如《淮海战役组歌》这类与连云港地区革命历史紧密相连的作品,以及具有当地民间音乐风格改编的革命歌曲;在《中国音乐史》中,增加连云港地区红色音乐发展历程的章节,详细阐述当地红色音乐产生的历史背景、代表作品及其音乐风格;在《声乐》课程里,选取连云港红色歌曲作为教学曲目,从歌曲的演唱技巧、情感表达、历史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教学。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赏析与学习,学生既能领略音乐之美,更能深入了解连云港在革命时期的重要地位及历史背景,真切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领悟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构建红色音乐美育新格局。运用互动白板打造“选点切入—个体体验—分享升华”的课堂模式,以抗日山事迹激发学生情感共鸣。通过多媒体整合历史音频、图像,直观呈现红色音乐演变,如展示连云港号子改编歌曲的劳动背景。建设集“学、练、测”一体的一站式在线学习平台,围绕连云港红色艺术资源开发特色课程,学生可在平台学习本地红色音乐知识,观看具有连云港地域特色的音乐演出,参与互动讨论。例如针对连云港地区红色民谣的创作背景、音乐风格等话题交流,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学习模式,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丰富音乐实践教学路径,增强红色文化体验感。组织学生创作红色主题合唱、排演《血战连云》等剧目,在艺术实践中感悟革命历史。带领学生赴抗日山烈士陵园等场所考察,探寻红色音乐创作源泉。鼓励学生参与社区红色音乐义演,传播《连云港号子与革命烽火》等作品,引导学生树立担当意识,促使其成为新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承者、践行者与保护者,以实际行动让连云港红色音乐文化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以弘扬。强化师资红色素养培育,提升音乐美育教学水平。定期开展培训,提升教师对本地红色历史及教学方法的掌握。建立“老带新”机制,由资深教师指导新教师把握红色文化与民间音乐的融合特点。支持教师参与学术交流和红色歌谣采编,联合党史、文旅部门挖掘资源并建立数据库,通过实践提升教育创新能力。
将连云港红色艺术资源融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举措,也是推动红色文化传承与音乐教育改革的有益探索。地方高校应持续深化“音乐艺术+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培养兼具专业素养与家国情怀的音乐人才,让红色基因在青春力量中赓续传承,为地方文化发展与民族复兴事业注入持久动力。
作者单位:连云港开放大学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梁红燕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