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8月,孔望山夜爬再次将情绪消费推到了前台。其实,港城情绪消费正从“物有所值”往“心有所属”转舵,却也遇到了市场、监管、产品的几道坎:怎么把零散的“暖生意”做成气候?怎么让“花钱买情绪”的人更踏实?怎么让产品更有港城温度?
情绪消费的核心是“差异化体验”“个性化需求”,港城如何将情绪消费应用于更多场景呢?
全年大型文化展演不够多,且多集中在传统节庆;二次元主题活动仅在个别商场偶有举办;剧本杀店虽有50余家,但七成以上集中在商业综合体,主题多为通用悬疑类,鲜有融入本地IP的原创内容。年轻人若想参加一场像样的漫展,或体验一场沉浸式戏剧,往往需要奔赴南京、上海,这背后是港城情绪消费场景的“供给断层”。
这样的情绪消费在其他城市几乎是消费常态。以上海为例,上海一年举办近百场大型二次元展览,从“ChinaJoy”到“萤火虫漫展”,场场爆满,年轻人穿着cos服(还原虚拟角色的服装、配饰、道具等)在展区打卡、互动,衍生出周边售卖、同人创作等消费链条。成都的音乐节季从春到秋不断档,草莓音乐节、太空奇缘等,总能吸引数万观众,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苏州、南京等省内城市,剧本杀店数量也突破千家,其中有不少店面开始结合本地园林、民国历史设计专属剧情,让玩家在解谜中感受城市文化。
其实,港城并不缺乏打造特色场景的基础。比如,可依托花果山景区打造“西游次元节”,每年夏季举办二次元展览,邀请coser(角色扮演行为的实践者)扮演孙悟空、猪八戒等角色,设置“天庭市集”售卖西游主题周边,同步举办“妖怪挑战赛”等互动游戏,同时引入其他动漫角色,让年轻人既有游玩兴趣,又可以在无形中亲近本土文化;利用市体育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等场馆,引进中小型音乐节、脱口秀演出,结合连云港山海特色设计舞台布景——将舞台背景打造成“海上仙山”,让观众在音乐中感受城市气质。
对于剧本杀、密室逃脱等新兴业态,可引导商家与本地文旅资源联动。海州区双龙井景区周边的店铺可开发“镜花缘实景密室”,玩家在景区园林中寻找线索,解开“百花仙子失踪之谜”,谜题设计融入《镜花缘》中与海州相关的典故;海州区民主路“民国小上海”街区可推出“老港城探案”剧本,玩家穿着民国服饰,在骑楼之间追查“商会秘事”,NPC(非玩家角色)用海州方言演绎角色,让游戏成为触摸历史的方式。
在港城各个商场都有着抓娃娃机,万达的“快乐星球”、吾悦的“七彩天空娃娃店”、苏宁的“一同潮玩店”,年轻人花费几十元甚至上百元投入极难成功的游戏中,只为收获那抓到娃娃那一瞬间的快乐;几公里外的公园角落,几位老人自带茶具围坐聊天,免费却也笑声不断。这种“同是情绪满足、价值却天差地别”的现象让商家摸不透情绪消费热点究竟在哪里。
情绪消费的特殊性在于“无形价值”占比高,比如服务态度、氛围营造、文化共鸣、兴趣热爱等,这些都难以用统一标准衡量。目前,港城不少商家对此还需要深度开发:有的文创店将普通钥匙扣标价百元,仅因印了本地风景;有的亲子乐园宣称“沉浸式体验”,实际只是摆放几个卡通玩偶。久而久之,消费者对“情绪消费”产生警惕,宁愿选择价格透明的常规商品。
要让情绪价值“看得见、摸得着”,需要建立“基础标准+特色标签”的体系。为此,专家建议,市商务、文旅、市场监管等部门,可以考虑制定《连云港情绪消费服务指引》,明确“氛围营造”“文化融入”“服务响应”等基础要求。比如,规定主打“本地文化”的店铺,需配备至少1名能讲解相关故事的工作人员;标注“沉浸式体验”的场所,互动环节占比不得低于30%。
在此基础上,鼓励商家打造“情绪标签”,让消费者一目了然。例如,市区盐河巷的某家酒馆可标注“深夜故事角”,每晚9时邀请顾客分享港城记忆,配一杯“山海特调”鸡尾酒;市图书馆夜间区域可设“孤独阅读区”,提供“一人一书一灯”的安静空间,附上书单推荐服务。这些标签既是商家的特色承诺,也让消费者能根据自身需求精准选择,减少“预期落差”。
此外,可引入“情绪消费体验官”机制,邀请本地市民、游客代表定期探访相关场所,从“情感共鸣度”“性价比”“复购意愿”等维度打分,结果在官方平台公示。这种“第三方背书”既能让价值评判更客观,也能倒逼商家提升服务质量。
情绪消费的底层逻辑是“对人的关怀”,需要从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出发,用巧思和匠心传递温度。港城不缺人文素材:西游记的奇幻、海州古城的沧桑、盐河两岸的烟火……但这些素材大多停留在“符号层面”,需要转化为触动人心的消费体验。例如,不少店铺都卖“孙悟空”玩偶,却很少讲述“美猴王与花果山”的传说;民主路的老邮局改造成了商铺,却没有保留“写信寄乡愁”的功能,错失了用“慢情感”打动现代人的机会。
要让人文关怀落地,需在“细节植入”和“情感互动”上下功夫。
针对不同群体的情感需求,设计差异化的人文服务。对于年轻人,可在24小时自习室设置“梦想留言墙”,鼓励写下奋斗目标,定期举办“深夜分享会”;对于老年人,可在社区周边的茶馆开设“老港城回忆角”,提供免费茶水,让他们用方言讲述过去的故事,吸引年轻人旁听;对于亲子家庭,花果山景区可推出“西游亲子任务卡”,让孩子在寻找“水帘洞”“大圣府”的过程中,听父母讲《西游记》里的勇气与智慧,让游玩成为情感交流的纽带。
科技也能为人文关怀加分。在盐河巷的路灯上安装“情绪感应装置”,当游客触摸灯柱,会根据时段播放不同的声音:傍晚是海州方言的“回家吃饭”提醒,深夜是海浪声搭配“晚安港城”的温柔问候;在民主路的老建筑外墙上投影“时光信件”,扫描二维码可看到几十年前居民在此生活的老照片和故事,让历史与当下对话。
这些举措看似微小,却能让消费者感受到“被理解”“被重视”。当港城的情绪消费从“卖产品”转向“暖人心”,从“打卡地”变成“有故事的地方”,便能真正留住人们的脚步与心。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