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增涛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产业兴旺是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建设现代农业强国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我市加快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与此同时,也面临乡村产业化水平有待提升、乡村产业人才相对不足、乡村产业科技支撑有待加强等现实困难。连云港市作为江苏传统农业大市,该如何立足自身优势,积极谋划加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呢?笔者认为,可通过如下几个途径。
聚焦构建三大体系,夯实乡村产业发展根基。一是创新拓展农业产业体系。围绕农产品开发的“产、加、销、游”等环节,延长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加快从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特色加工业、特色旅游业和生产生活服务业等方面入手,瞄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特”模式,发展区域支柱产业,培育一大批创新能力强、市场拓展力强、综合实力强、带动作用强的农业龙头部企业作为“链主”,盘活乡村产业发展,带富农民增收致富。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合作,发挥统一大市场在推进我省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全面数字化引领并拓展农业产业体系,加快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智慧化为主导的数字农村产业系统。二是着力夯实农业生产体系。锚定提高生产效率与建设高质量产业体系目标,推进农产品生产基地化,生产装备智能化。聚焦生产环节构建特色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围绕智慧产业的发展需要,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建设,打通数据链、重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传统农业生产向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加快转变,为进一步推进我省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数字根基。三是加快完善农业经营体系。积极推进农业经营的科学化组织方式,通过“互联网+”技术构建“基地+工厂+终端+信息化管理系统”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完善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关键在于建立诸如就业带动、订单收购、保底分红和股份合作等多元经营模式,从而有效保障农民参与全产业链增值收益的分配。
聚焦加强品牌建设,擦亮乡村产业金字招牌。一是提升区域公用品牌引领效能。加速建立标准化规范体系,着力塑造区域性公共品牌形象。以区域公用品牌为龙头,增强优质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将绿色生态理念深度融入品牌价值体系,系统制定发展规划,结合地域和品类特点,加快推动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夯实农业品牌建设的“原料”基础。二是推动品牌建设与园区发展深度融合。引导各类园区发挥核心作用,强化品牌观念,培育品牌文化,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持续壮大自主品牌实力。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农民合作社提升壮大和家庭农场集群集聚,不断扩充和强化农业品牌建设的主体力量。三是强化品牌宣传推介力度。宣传推介是实现品牌营销目标的关键手段,也是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与消费者忠诚度的重要途径。加大财政支持与宣传推广投入,持续优化品牌的整体形象。积极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与价值传递功能,促进媒体宣传与品牌建设紧密结合,使更多优质品牌广为人知。
聚焦培育人才队伍,筑牢乡村产业人才支撑。一是加强高素质农民队伍建设。坚持把高素质农民作为宝贵资源加以关注、培养和使用,增强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提高其知识和技术水平,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多元化普及教育培训,为高素质农民量身打造一批精品课程。坚持办班需求第一,储备丰富课程,既承接定制课程、又提供特色课程,通过“菜单式”选课、“模块化”组课,为各培训班“量身定制”课程,精准满足教育需求。根据实际需要和不同培育目标,培育发展一批有志向投身乡村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重点强化生产经营型、专业技术型、社会服务型等,进一步优化新型职业农民人才队伍。突出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返乡下乡创新创业者、留乡初高中毕业生、返乡回乡农民工和退役军人等对象,分类开展知识和技能培训。加大培训政策扶持力度,深入推进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培训专项行动,力争年内对有培训意愿人员至少组织一次培训。二是大力挖掘文化本土人才。加强乡村产业的本土化人才培育要注重精神激励,把有突出贡献的乡村人才,聘为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并大力推荐各类人才担任省市“两代表一委员”,靠增强人才自身的荣誉感、责任感留住人才,突出其在推动我省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价值,让其拥有更多的获得感、成就感,使其从心里真正产生投身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热情和动力。通过设立乡土人才专项、开展乡土人才“三带”典型评选等,进一步加大对乡土人才的扶持激励力度。三是加强与在外人才联系沟通。积极推介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投资环境和人才政策,邀请省外乡贤回乡考察,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激发在外人才投身家乡建设的热情。抓准春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向在外江苏籍人才发慰问信,组织老乡座谈会,话乡音、叙乡情、温乡俗,加强与外出就业人才的联系,支持家乡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鼓励城镇工商资本带动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先进技术、理念、管理等进入农业农村,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吸引并鼓励更多的产业人才加入到农业生产中,通过个性化培训使其成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需人才。持续完善选派制度,有计划地选派有发展潜力、能力突出的年轻干部到乡镇任职挂职。做优激励办法,畅通乡镇干部晋升渠道,让乡镇干部有干头、更有奔头。
聚焦谋划县域经济,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环境。一是提升县域发展引擎作用。壮大县域经济、优化县域消费环境,是驱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突破地域限制,将乡村有机融入城市体系,积极承接城市的先进技术、资本输入,借助城市文明提升乡土文化,共享城市发展带来的各类正外部性效益,从而增强城镇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载能力。亟需改变中心城区发展优于县区、县区中心优于乡镇的现状。要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步伐,提升中小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强化城镇在产业支撑、公共服务、就业吸纳、人口集聚等方面的综合功能。二是确立县域主导产业方向。各地县区应立足本地实际,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精准遴选1至2个主导产业。通过搭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平台,主动开展补链、强链、延链工作,促进产业集中布局和集聚发展,着力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要在巩固既有优势的同时培育新动能,在现有市场格局中开辟新领域,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形态、探索新模式。三是以县域为枢纽统筹农村商业体系。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支持县城商业设施的改造升级,推动形成县乡村三级高效连锁的商业网络。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建设集购物、娱乐、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商贸中心,发挥其辐射带动效应。突出县级城市在产业布局、创业就业、生活消费等方面的区域便捷性和资源集聚优势,有效牵引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产业的更高质量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系2024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重点课题《大农业观引领下我省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及举措》(立项编号:24SYA-04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社会科学院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梁红燕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