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权威辟谣

灵魂拷问!你,是被“冻胖”的吗?

【连网】近来,网上一些说法:“低温会让脂肪代谢变慢,进而使脂肪囤积,穿得越少越容易变胖。而且脂肪很“机智”,哪儿冷就会去哪儿,所以露出的地方更容易长肉。”

不巧,这被我妈看到了。

于是,我妈火速修改了逼我穿秋裤的行动方案。

不过,秋裤可以穿,但是一定要讲科学。这种说法到底靠不靠谱,事实是怎么样?让我们走近科学!↓↓↓

哪儿冷脂肪就去哪儿?

假!

“常识”告诉我们,“脂肪对人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于是人们就会认为,当寒冷来袭时,脂肪就像军队一样聚集到身体低温的地方站岗。

但事实上,脂肪是无法做到“哪儿冷就去哪儿”的。

在人体内,主要有两种颜色的脂肪,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

白色脂肪广泛分布在体内皮下组织和内脏周围,主要负责储存能量,可以将体内过剩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形成通常人们所不愿看到的肥胖。

棕色脂肪在成人体内仅分布于颈部和锁骨,负责消耗能量,能将脂肪转化为热量,可以分解引发肥胖的白色脂肪,将后者转化成二氧化碳、水和热量,可以加快人体新陈代谢,促进白色脂肪消耗。

假设脂肪真的会随温度变化而此消彼长,那么有塑形需求的人,只要用特定的仪器在胸、臀等处制冷,就可以实现丰胸、丰臀的目的了,健身、手术什么的根本用不着……

人体脂肪的分布是相对稳定的,这是体热平衡的结果——健康人的机体产热过程与散热过程会保持动态平衡。因此,低温难以让脂肪流动并进一步囤积,脂肪其实是很被动的。

低温让脂肪代谢变慢?

假!

人体一切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源于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的氧化分解,其中供给能量最多的是糖,而当糖分解供能无法满足需求时,脂肪就会参与进来。

事实上,寒冷状态下,为了维持皮肤温度,身体会加快新陈代谢,以保证能量供应。因此,低温环境下脂肪代谢一般是不会变慢的,反而还有可能会加速。

有研究发现,人在20℃~30℃的环境中能量代谢最为稳定。当环境温度低于20℃时,代谢率即开始增加,当环境温度降至10℃以下时,代谢率便显著增加,脂肪代谢也相应加快。这与人体在寒冷刺激下的产热有关。

在不同环境温度下人体体温分布状态,A为环境温度20℃,B为环境温度35℃

人在寒冷环境中,主要依靠战栗产热和非战栗产热两种形式来增加产热量,以保证体热平衡,维持体温。

战栗(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打哆嗦)指的是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是成年人寒冷状态下的主要产热方式,其特点是产热量很高。发生战栗时,代谢率可增加4~5倍。

非战栗产热又称代谢产热,通过组织代谢增加产热,作用最强的部位是分布在肩胛下区、颈部大血管周围、腹股沟处的脂肪组织。这也是低温时消耗脂肪的主要方式。

冬天穿得少能变瘦?

劝你不要

如果寒冷不会降低脂肪代谢,甚至可能加速燃脂,那么,冬天穿得少就能变瘦啦?

其实不然!科学家们发现,人体对于环境的变化,有自然而然的应激反应,穿得少挨冻的结果很可能是饿得更快,每次吃饭时吃得更多。

因为冬天穿的少,身体内的反饥荒机制会启动,并且迅速地发现:“天太冷了,应该增加一点皮下脂肪的厚度以抗冻。”这种机制会偷偷地把基础代谢调低一点,每天攒一点能量,做成皮下脂肪。所以要瘦的话单有“寒”是不行的,要“饥寒交迫”才行。

但是,“饥寒交迫”或许有助于减肥,却会影响我们的健康。

到了冬季,为了帮助人体转化为“节能”模式,局部皮肤的血管紧张性提高,使四肢尤其是手足部位的体温下降,可能引起外周血管疾病。长时间的低温环境暴露,甚至可直接导致冻伤和低体温症的发生,也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那么怎么才能变瘦呢?

主要取决于能量缺口。如果吃的少、消耗的多,出现一个能量负平衡,也就是缺能量了,人的肥胖就能往下减;反之,吃得多、消耗的少,就会出现能量正平衡,能量过剩的话,那人就容易长肉。

总结:想要变瘦,就得“管住嘴、迈开腿”,当然也不能一味减肥忽略健康吼~

Copy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连云港市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