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连云港徐圩新区:盐碱地生态治理高值化利用 探路资源再生新范式

【连网】(通讯员 毕建宇 葛雁 许媛媛)8月的海风掠过连云港海岸线,在连云港市徐圩新区东香湖畔的盐碱地里,一株株新栽的芦竹苗正迎风舒展。徐圩新区位于沿海地带,盐碱地面积占全市耕地10%~15%。原土土壤PH介于7.8-9.3之间,土壤含盐量普遍高于9 g/kg。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土壤盐度呈显著上升,是典型的重度盐碱地。这片曾近乎荒废的土地,如今被1.5米高的翠绿茎秆覆盖。在全国环境日前夕,这项盐碱地生态治理工程交出了首份成绩单:栽植仅半年的芦竹根系深扎1.5米,像天然排盐管网般将土壤盐分拉低45%,这片江苏省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工程,用根系编织出土地修复与“双碳”战略的生态答卷。

传统的盐碱地治理方式成本高昂且效果有限,而盐碱地生态治理及高值化利用示范项目创新引入多倍体芦竹——这一耐盐碱、抗逆性强的“能源草”,在无需占用良田的前提下,通过自然修复力改良土壤。芦竹草料具有产量高、热值高、粗蛋白含量高(17%~22%)等特点,在陆地种植并实现机械收割,收割成本低,产品可资源化;应用于高浓度水的高负荷快速植物吸收净化消纳,可实现低成本运营维护管理。每亩芦竹年固碳量达6吨二氧化碳,是普通森林的25倍;碳汇技术成本相较于工业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要低2~3倍,是目前最经济有效的“碳吸收”手段。

QQ截图20250813153818

目前,徐圩新区盐碱地生态治理及高值化利用示范项目一期已完成350亩盐碱地栽植,覆盖徐圩新区东香湖、张圩港河等8个地块,通过科学种植工艺,如分株移栽、化学除草和滴灌系统,当年种植当年收割,芦竹成活率达93%以上,亩产生物质4~6吨,可连续高产15年。

在东香湖水系的监测终端,一组数据揭示着生态奇迹:土壤的水溶性含盐总量从表层土的10g/kg降至5.5g/kg,pH值从9.15降至8.1。由于芦竹根系发达,在生长过程中深入土壤,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有利于盐分的淋洗和排出。该项目的重要阶段性成果,不仅积极响应了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总体规划》和江苏省海洋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也为新区构建“海绵城市”提供技术支撑,更将盐碱地“包袱”转化为生态资产。

作为生物质能源,芦竹具有净化水质、吸附粉尘和VOCs的功能,可以极大程度减少雾霾的形成,释放出的有机物可以降低空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显著提升区域生态韧性,为徐圩新区碳达峰提供低成本解决方案。

12

随着350亩芦竹示范田迎来首个收割季,徐圩新区盐碱地治理的生态效益已转化为多维度资源价值。后续将重点开发造纸原料、景观绿化、动物饲料、沼液消纳等研究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未来,徐圩新区将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导思想,持续探索自然解决方案,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双碳”目标的坚实基石,书写资源再生的新范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