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记者 杨济泽 通讯员 吕彤彤 李欣忆)在连云港连岛蜿蜒的海岸线上,海浪不知疲倦地拍打着黝黑的礁石,日复一日,仿佛在低语着世代与海相伴的故事。
当都市的霓虹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向往,“80后”的吴波,这位曾怀揣“自由心”闯荡四方的“连岛之子”,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归途。他放弃“码农”的人生规划,告别喧嚣的工地,一头扎回养育他的蔚蓝怀抱,在紫菜与生蚝的养殖场里,开辟人生的新航程。这个学计算机、干过工程、足迹遍布天南地北的年轻人,最终选择了“耕海”。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映射着新一代渔民与大海共生的智慧与坚韧。
从闯荡者到“耕海人”:“新渔民”的身份回归
高中毕业后,吴波考上了成都一所大专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然而,2003年毕业之际,这个能熟练敲击键盘的年轻人,却有了新的想法。“不想当‘码农’,天天坐办公室太约束。”他渴望更广阔的天地。毕业证书刚到手,他便转身闯荡社会。
当时正值连盐高速开工之际,年轻的吴波看准时机,筹集了十多万元买下一台打桩机,一头扎进了尘土飞扬的工地。在那段桩机日夜轰鸣的日子里,他既是老板也是工人。烈日灼烤下指挥作业,泥泞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检查桩位,厚厚的老茧无声地记录着手掌的磨砺。在工作的间隙,他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捧着书本啃下了报关报检证——“多门手艺多条路”,成了他闯荡的信条。
两年后,带着一身闯荡积累的经验,吴波回到了家乡,从事报关报检工作。这份工作让他跑遍了港口的泊位与周边的田野,然而,每当路过连岛那熟悉的海岸线,他总忍不住深深凝望那片深邃的蔚蓝,那里始终萦绕着他最熟悉的气息,牵动着他的心绪。
转折发生在2016年。35岁的吴波站在家乡的海边,看着乡亲们养殖的紫菜喜获丰收,那一刻,他心底那根弦被猛地拨动了。他敏锐地察觉到海洋养殖业展现出的良好前景。“家里祖祖辈辈靠海吃饭,我对海熟得不能再熟。”少年时帮家里收网的场景历历在目,这些年帮养殖户朋友干活积累的经验也涌上心头。
一个念头变得无比清晰且坚定:是时候回到大海的怀抱去闯一闯了!
这一年,吴波毅然放下了报关单,递交了辞职信。他拿出积蓄承包了500亩海域,正式开始了他的“耕海”生涯。创业伊始,他临时用父母的渔船,干起了紫菜养殖。两个月后,看好行业前景的他,又购买了一艘养殖船。幸运的是,2016年和2017年紫菜行情持续向好,他的投入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于是他乘胜追击,将养殖海域扩大到了1000多亩,并在此后逐年稳步增加养殖面积。
从靠天吃饭到全产业链:在坚守中破局重生
养殖船破开碧波,咸腥的海风里混着烈日的温度。从连岛码头出发,向东行驶约20公里,这里便是吴波的养殖区。目之所及,是一片铺满海面的壮观景象:近处,鲜红的浮球如同星辰般点缀在碧波之上,那是生蚝养殖的阵列;远处,白色杆子如卫兵般整齐竖立,列队成林,构成了紫菜养殖的“阵营”。
行业的周期性波动如同海上的风浪,起落无常。为了增强抗风险能力,践行“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理念,吴波在2021年就开始布局生蚝养殖,当年便承包了2000亩海域专门用于生蚝育肥。
到达养殖区后,吴波熟练地操控着吊机的铁钩,精准地提起一笼沉甸甸的生蚝。网笼破水而出,生蚝壳上挂着细碎的海藻,在甲板上堆出深浅交错的灰褐色小山。“这是准备拿给收购方的样品,等会儿打开看看肥度。”他蹲下身,戴上线纱手套,仔细地清理、冲刷着蚝壳。阳光透过船舷,将他的身影长长地投射在甲板上,与海面反射的跳跃光斑交织在一起,构成这片勤劳海域最生动的注脚。
吴波的养殖事业并非一帆风顺。2022年,反常的气候给了吴波沉重一击。他养殖的2000亩紫菜遭遇大面积减产,损失惨重,几乎到了“伤筋动骨”的程度。
沉重的压力让吴波一度陷入深深的纠结与迷茫,他甚至反复思量:要不要就此退出紫菜养殖这个行业?但骨子里渔民世家的坚韧和对这片海的热爱最终占了上风。“祖祖辈辈都在‘海里刨食’,既然干了这一行就要坚持下去!”斟酌再三,吴波最终下定决心:不能退!不仅要坚持下去,还要更科学地应对风险。
面对经营的风浪,吴波展现出新一代渔民的冷静与魄力,积极寻求破局之道。一方面,他咬紧牙关,在2023年继续养殖了2000亩紫菜,相信市场会有回暖之日;另一方面,他显著增大了抗风险能力更强的生蚝养殖面积,利用连云港港锚地附近海域适合生蚝育肥的优势,构建更平衡的产业布局。同时,他将自己变成了“追技术的人”,自费跑遍了福建、山东等国内沿海养殖发达地区,实地考察学习先进的生态养殖模式。听说中国海洋大学、江苏海洋大学有相关技术讲座,无论多忙,他都会挤出时间去听讲,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专业术语和实践要点。这些从外面学来的“新东西”,被他一点一滴地应用到自己的海域管理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艰苦调整和精细化管理,吴波终于带领他的养殖场走出了低谷,成功扭亏为盈。而市场仿佛也在回应他的坚守与智慧:2024年下半年到2025年上半年这个生产周期,生蚝销售行情走低,但此时紫菜价格却迎来利好。紫菜丰厚的收益有效弥补了生蚝市场的低迷,最终实现了总体盈利。这场从巨亏到盈利的翻身仗,不仅验证了他“贝藻混养”模式分散风险的有效性,其转型经验更成为当地养殖户学习的范本。
如今,吴波的连云港海裕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经营着一万多亩的养殖水域,构建了从紫菜、生蚝养殖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条,大大提升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年销售额达到3000余万元。
从一个人的船到一群人的岸:扎根大海扬帆共富路
渔船劈开被夕阳染成金红的波浪返航,远处养殖区的浮球已缩成海天线上模糊跳动的光点。吴波坐在船头的甲板上,带着咸味和潮气的海风扑在他脸上,望着渐渐暗沉下去的海面,他目光深邃,仿佛在沉思着更远的航程。船尾的马达声低沉而有力,配合着海浪的节拍,一路朝着家的方向驶去。而在他们身后的那片辽阔海域里,新的故事正随着潮汐的涨落,悄然孕育生长。
吴波的成功,并非独行。他经营的企业像一艘大船,承载着更多乡亲的希望。公司拥有一艘看护船和5艘养殖船,在柘汪紫菜园区拥有包含4个车间、8条生产线的现代化厂房,创造了百余个就业岗位。员工孙衔就是其中的代表。从吴波干养殖之初,孙衔就跟随他一起打拼,一路风雨同舟。孙衔的收入也随着公司的发展水涨船高。在吴波看来,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是责任,更是情怀。
谈及未来,吴波说要“一直干到干不动为止”。这不仅是对自己选择的事业的执着,更是对脚下这片海、对祖辈传承的渔民身份的深沉认同。他的目标清晰而务实:在海洋养殖行业不断深耕,持续做大做强。一方面,他要将渔民这一充满智慧与勇气的传统行当更好地传承下去,用现代技术和科学管理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他更希望以自身的实践和积累,“以先富带动后富”,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分享养殖经验、探索合作模式,力所能及地带动更多乡亲们走上依托海洋、勤劳致富的康庄大道。
船靠岸了,码头灯火渐次亮起。吴波的身影融入这温暖的灯火中。对于这位新时代的“耕海者”而言,那片蔚蓝的水域,是他扎根的土地,是奋斗的舞台,更是播种无限新希望的沃野。潮起潮落间,吴波与海的故事,关于坚守、智慧与共富的篇章,仍在澎湃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