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兵 通讯员 万骏)日前,连云港市区几家快递物流企业参加了“用工管理风险防范大讲堂”,接受人社专家指导服务。为切实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连云港市人社局牵头印发《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公共服务和权益保障十项举措》,从用工指导、技能培训、劳动保护、矛盾调解等方面入手,不断增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随着用工形式的转变,如今快递、外卖、货运、网约车等新就业形态群体规模不断增大。连云港市人社部门发挥新就业形态吸纳就业的作用,打造省级规范化零工市场,上线运行“港城快工”数智零工市场平台,目前累计注册用户6200人、零工700人,发单1900个。新建新海街道海连社区等4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每月发布活动月历,开展求职招聘、政策宣传、技能培训等各类活动,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强化就业公共服务。
为强化新就业形态企业用工管理风险指导帮扶,连云港市人社部门聚焦普法宣传,开展送法“进企业、进商(协)会”活动,为全市20余家快递物流企业开展“用工管理风险防范大讲堂”,提供用工法治“自检+体检”等指导服务。指导快递、货运、网约车等行业就最低工资标准、劳动安全保护等内容开展集体协商,举办新就业形态权益维护集体恳谈会,宣传权益保障政策。
虽然新业态从业人员越来越多,但其技能水平也需提升。连云港市人社部门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技能提升需求,出台市“匠心筑梦技耀港城”职业技能培训三年行动方案,将快递员、快件处理员、养老护理员、健康照护师、物流服务师、无人机驾驶员、人工智能训练师等新就业形态相关职业(工种)纳入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目录,并重点引导培训市场开展上述培训。今年1至5月份,全市累计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工种)政府补贴性培训3900人次,发放培训补贴350余万元。同时,鼓励各县区结合自身优势特点,支持培训机构开展差异化培训项目,如东海穿戴甲制作、赣榆煎饼制作等,并将家政服务、养老护理、无人机驾驶等新就业形态职业(工种)纳入连云港技能状元大赛赛项,提高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水平和自豪感。
对于新业态从业者来说,避免职业伤害是个现实问题。连云港市扩大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范围,开通“职业伤害保障绿色通道”,强化“一站式”服务,已累计受理确认职业伤害561起,组织劳动能力鉴定261人次,支付保费1698万元。同时,实施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工伤预防培训行动,开发上线“云培训”平台,学员可通过手机端APP,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线上培训,累计培训6062人次。指导平台企业(用工合作企业)为确立劳动关系的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引导不完全劳动关系的从业人员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社会保险,稳步推进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
遇到纠纷怎么办?矛盾调解来维权。连云港市人社部门畅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诉求渠道,印发《关于设立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的通知》,在全市劳动人事争议联合调处中心设立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8家,建成农民工工资速裁庭8个。畅通“互联网+调解”“微信+调解”矛盾调处渠道,在物流企业建立“老刘调解室”联动调解点10个,围绕公平就业、劳动报酬、休息休假、职业伤害等方面,市县(区)联动开展新就业群体权益维护专项行动,并督促企业落实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责任,加强拖欠劳动报酬、违法超时加班等突出问题整治。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