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通讯员 李化炜 徐强峰)日前,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安峰镇山东村的田间地头生机盎然,在一排排整齐的养殖大棚里,一场关于“小昆虫”的致富故事正在上演。随着养殖户张光超掀开大棚的帘子,暖烘烘的草本清香裹挟着泥土气息扑面而来,只见数十个木箱和塑料池有序排列,在层层蛋托与鲜嫩绿叶之间,成千上万只油亮的蟋蟀正活力十足地跳跃,奏响着乡村振兴的新乐章。
科学养殖解锁“昆虫密码”
作为首批“吃螃蟹”的养殖户,张光超正熟练地将调配好的饲料和新鲜青菜撒入饲养池。他介绍,自己选择的是双斑油葫芦品种,这个“明星品种”具有产卵率高、抗病性强、生长速度快的特性,其蛋白质含量更是高达百分之六十五以上,无论是作为高端食材、传统药材还是优质饲料添加剂、宠物活体饲料,都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在养殖大棚内,不同生长阶段的蟋蟀被分池而居:幼虫在浅口塑料池里享用精细调配的麦麸辅食,成虫在木质养殖箱中啃食新鲜菜叶,产卵区则特意铺设了保湿椰土。“蟋蟀一生要蜕7次皮,从幼虫到成虫只需35天,一年能养6至8茬。”张光超指着正在蜕壳的蟋蟀介绍,若留作种虫产卵,生长期会延长至50天,每平方米养殖密度可达3万只,活体蟋蟀按大小分档,价格在15至35元每斤浮动。
小昆虫变身“致富金豆”
谈起经济效益,张光超的账本算得明明白白:180平方米的养殖大棚,除去种苗、饲料、温控等成本,年纯收入稳定在10万元左右。“这些小家伙长得比庄稼快多了,一天一个样!”他笑言,如今通过电商直播拓宽销路,订单从广东的宠物店、山东的饲料厂、浙江的食品加工厂纷至沓来,最远还卖到了云南的药材市场。
在安峰镇,像张光超这样的养殖户正逐渐增多。近年来,安峰镇政府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引导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山东村的蟋蟀养殖作为新兴产业,不仅盘活了闲置大棚资源,更探索出“短平快”的增收路径。其生态养殖模式实现了“变废为宝”——废弃菜叶、麸皮作为饲料,虫粪则加工成有机肥反哺农田,走出一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产业振兴激活乡村动能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近年来,安峰镇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电商赋能等组合拳,为村民拓宽增收途径。目前,张光超的蟋蟀养殖基地正规划扩建标准化大棚,引进智能温控设备,探索“农户+合作社+企业”的产业化模式,推动蟋蟀深加工产品,延伸昆虫蛋白产业链。
这些曾经藏于草间的“小家伙”,如今正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市场,成为农民手中的“致富虫”。它们不仅是安峰镇产业富民的生动注脚,更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投资小、见效快、可持续的特色产业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