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记者 魏吉珂 通讯员 刘静 吴江)“白鸽奉献给蓝天,星光奉献给长夜……”近日,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新南街道海宁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歌声不断。顺着声音找到二楼党员活动室,十几位社区居民拿着歌谱,跟着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陈星竹,认真唱着《奉献》。
75岁的徐育珍说,几天前她在社区微信群看到,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和新南街道共建了社区教育中心,首期开班的有声乐、面塑课程,就马上报了名。到了课堂,她不仅碰上了常一起练习五大宫调的老朋友,还认识了不少新朋友。
另一边,206教室也没闲着。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市级优秀代表性传承人王晓明正在教七八位居民做面塑。大家围坐在一起,手不停地捏、搓、揉,没多久,一朵朵逼真的玫瑰、康乃馨就做出来了。王晓明介绍,除了在社区教育中心上课,他还为残疾人开公益课堂。现在已经有两三名学员,带着学到的手艺在盐河巷摆摊,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挣1000元。
在海宁社区教育中心,课程安排丰富,大合唱、家庭教育、运动体能、数学思维、红色课堂等都有,不管是小孩、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课。而且这些课巧妙利用了周边资源,像运动体能课就在海宁体育公园上,公园里的健身器材让课程变得有趣;大合唱安排在党群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大屏、音响这些设备都很齐全。社区教育中心开课后,社区和居民的关系也更亲近了。
“共建社区教育中心,对社区居民来说是个好机会,可以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海宁社区党委书记、社区主任杨玉玲这样说。现在,社区教育中心开了银龄教育、家庭教育、青少年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课程,既能让居民的生活更丰富,还能提高大家的文化水平和技能,让社区更和谐。
在城市快速发展、数字化普及的今天,人口结构变复杂了,大家对教育的需求也不一样了。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管理处处长,继续教育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院长刘世金表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学校会把资源和师资优势利用起来,积极和社区共建教育中心,满足大家终身学习的需求。”
以前,居民闲下来常聚在一起打麻将、聊家常,现在,不少人走进社区教育中心的课堂学唱歌、做面塑。校社共建社区教育中心,不只是分享教育资源,更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尝试。通过各种各样的课程,居民之间交流更多了,对社区文化的认同感也更强了。而且,教育中心还以课程为载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可以说,社区教育中心成了教育资源深入基层的“终端”,也成了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为打造学习型社会、和谐社会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