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记者 王文 通讯员 杨开林 张新语)百年大港,阅尽惊涛。
蓝天碧水间,绵长岸线旁,巨轮穿梭,这是连云港港绘就的一幅港通天下的壮阔图景。
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连云港市坐拥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港口优势,是我国港航开发和繁荣最早的地区之一。进入新时代,“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等一系列“国家任务书”落地港口,连云港市又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
云台苍苍,孕育先行活力;黄海泱泱,奔涌开放大潮。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港口发展始终与国家战略同脉动。从简陋码头到亿吨大港,从百废待兴到万商汇聚,从沿海开放到辐射内陆,连云港港认准方向、找准方位、把准方略,用奋斗创造了港航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连云港密码”。
打出一张王牌——
“一港四区”集群式发展焕新颜
中国人常说,要想富先修路。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广西时,又在这句话后面加了一句——在沿海地区要想富也要先建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频频将港口纳入其考察调研的行程之中,在其有关港口建设的论述中,不难悟出那句“要想富先建港”的深刻含义——
港口是发展的重要支撑、开放的关键纽带。
拨开历史烟云,从港口的名称来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1948年11月连云港解放,新海连市人民政府成立,“新海连”来自于新浦、海州、连云的首字。1961年,新海连市改名为连云港市,这座城市正式以港命名。新中国成立后,连云港港口管理运营单位长期被称为交通部连云港港务局,1987年由交通部下放给连云港市管理。上世纪90年代,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为《连云港港史》题字,当时取前面4个字放大,立于连云港港务局办公楼大门上,由此“连云港港”的叫法逐渐流行开来。
新中国成立75周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连云港市始终将港口作为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最有力抓手。可以说,港口是连云港最核心的资源。
为更好地发挥港口在全市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等各方面的带动作用,几代人接续奋斗,为建设东方大港挥洒汗水和青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连云港港先后完成老港区的1号突堤码头、2号突堤码头、煤码头的改建和扩建工程,泊位数扩展到9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从无增加到5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继开辟庙岭、墟沟两个新港区,建成首座煤炭、杂货、木材、钢铁、集装箱等专业化码头;进入21世纪,港口建设向航道深水化、码头专业化、集疏运网络化发展,并构建以连云港区为主体、赣榆为北翼、徐圩和灌河港区为南翼的“一体两翼”“一港四区”的组合大港格局。
站在北固山上极目远眺,映入眼帘的是连云港港绵延的海岸线和穿梭于进出港主航道的各色国际巨轮。2023年,连云港港开通运营江苏唯一30万吨级航道,成为全国第7个具备40万吨级巨轮接驳能力的港口,港口建设迈向深蓝。
筚路蓝缕,从开港时只有3000吨级码头,到如今已变成拥有30万吨原油码头、40万吨矿石码头的深水大港,30万吨级航道通达主港区和徐圩港区,连云港港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自贸区港航发展中心、超大型智能化集装箱中心、国际粮食集散中心、绿色专业化大宗商品集散中心、液体散货中心“五大中心”建设加速推进,一个现代化国际枢纽海港正在崛起。
亮出一张名片——
“三节点枢纽一体化运行”树立标杆示范
9月20日,第八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在西安隆重开幕。会上,连云港港与哈方代表共同签订阿克套港集装箱枢纽项目合作协议,标志着港口布局跨里海运输通道合作迈上新台阶。
75年前,船只从港口扬帆起航,参与到中国与世界海上互联互通的历史画卷中。75年后,连云港港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擘画了新的篇章。
向海而兴,满盘皆活。作为连接城市与外部世界的纽带,港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始终扮演着“先锋”的角色。
碧波荡漾的连云港港,万吨巨轮接连靠泊,中欧班列往来装卸。一尊铁轨和船锚相融相连的雕塑矗立在港口码头,寓意“铁路与码头在这里交会”,新亚欧大陆桥与海上丝绸之路在这里无缝衔接。
1992年12月1日凌晨,正是这个火车头带动全国首个国际班列离开连云港,驶向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也是在这一天,新亚欧大陆桥宣告开通,自此成为地图上鲜明的坐标和交通史上的里程碑。它不仅支撑起广阔亚欧大陆的经济命脉,也为连云港深入融入世界经济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30多年来,尤其是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从连云港集结发往中亚及欧洲的国际班列驰骋不息,以新亚欧大陆桥为主体的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日渐成为畅通亚欧经贸循环的“大动脉”。
从“大写意”到“工笔画”,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像如椽画笔勾勒出连云港港的美好蓝图。近年来,连云港市以港口为依托,更加积极融入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扎实推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进一步畅通以连云港为东端起点的新亚欧陆海联运“黄金通道”,全面提升港口的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在服务国家战略、实现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助力高质量“后发先至”中更好发挥战略支撑作用。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4次亲自见证中哈物流合作项目,作出“打造标杆和示范项目”的重要指示,赋予港口联通亚欧运输、服务陆桥经济的发展使命。省委、省政府将连云港港摆在“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江苏沿海开发和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等重要位置,实施“进了连云港就是进了上海港”“融入长三角发展、做足陇海线文章”等发展战略,支持港口服务构建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
如今,在长期保持至中亚的主通道地位和全国跨境运输第一港的基础上,连云港港在对外开放中又打出一张新牌——将联合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霍尔果斯—东门”无水港、阿克套港集装箱枢纽形成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上的“三节点枢纽一体化”运作,助力连云港港加速构建向西贯通亚欧的综合物流网络,放大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优势。
深耕一块试验田——
自贸试验区框架下探索实践释放创新红利
在连云港港绿色智能物流中心,AGV机器人通过激光导航和地面二维码指引自由穿梭。
操作现场虽“无人”,但是格外流畅高效。这得益于技术的不断更迭,让港口码头更具成本优势、效率优势和性能优势。根据调试期间的研究统计,AGV机器人较传统备车流程节省约2天时间;物流中心较传统立体车库堆存量提升2.5倍,较港口传统地面堆场提升9倍。
天下之事,非新无以为进。走出“舒适地带”,突破“惯性思维”,永葆“忧患意识”,一代又一代港口人,不断引领智慧港口建设发展实践。尤其是2019年以来,自贸试验区连云港片区正式挂牌,为港口探索创新实践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集装箱码头,岸桥吊具精准地抓取满载钾肥的集装箱,瞬间翻转,钾肥如瀑布般倾泻而下,直接落入等候的货船之中,这是中亚过境钾肥“集改散”直装作业模式的生动展现。
过境货物“集改散”直装作业模式的实施,有效解决了集装箱运输中的诸多痛点,如换装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使得钾肥等大宗货物能够更快速、更经济地运往目的地。以往完成装船作业至少需要耗费2至3天时间,而经过创新改造后的作业模式,节省了50%到60%的装船作业时间。2023年,采用这一模式过境运输的中亚钾肥突破1.2万吨,今年已完成约2万吨的运输量,自2020年以来,累计总量超过7万吨。
港口联合口岸关检单位不断探索制度型开放、自主开放的新模式,从“五定”方便旗轮免引航模式的全国首创,到“九合一”国际进出境船舶联动服务的便捷高效;从“港航通”特色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一站式服务,到铁路进出境快速通关的畅通无阻;再到中韩陆海联运甩挂运输车货一体通关的创新实践,以及出口货物“先报后装”集装箱混拼的灵活操作……
每一项举措都是对传统流程的深刻变革,都是对时间成本的极致压缩,为通关贸易的便利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创新,让“前线”变“前沿”。今年以来,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浪潮下,港口又制定了“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以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为主线,加快推进集团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步伐,全面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全力助推集团“五大中心”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发展之路,注定风雨兼程,需要的是智慧与眼光,考验的是定力与耐心。为此,连云港港以创新为基,形成对新时期港航发展方位的准确判断,在新时代的激流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放大“自贸试验区+港口”组合优势,对接RCEP等国际经贸规则,加强与长三角地区自贸试验区和省内开放平台联动发展,统筹推进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和制度型开放;
联合口岸关检单位创新贸易监管方式,推动“单一窗口”功能覆盖海运和贸易全链条,持续挖掘国际班列、贸易通关、航运金融等领域的新模式新案例;
创新海上船舶交通监管制度,争取“五定”方便旗轮免引航业务常态化运行;
完善国际供应链服务,优化跨关区拆拼箱业务监管流程,丰富进口拆箱、出口拼箱、国际中转等业态;
积极争取沿海捎带业务试点,以及经连云港出口的内陆货物启运地退税政策。开展科技创新强基提质行动,建好数字化产业和科技孵化平台,联合科研院所和高校搭建高层次研发平台,提高科技赋能发展水平……
阔步向前的连云港港,印证着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一个国际枢纽港、产业集聚港、综合物流港、高效贸易港屹立于黄海之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