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你留意过医院的护士们吗?在很多人印象中,护士似乎只是会用注射器打针、发药的“小角色”。其实不然。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护佑百姓健康路上,广大“白衣天使”们早已练就了“十八般武艺”,她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用专业与服务抚慰患者心灵。
抚平伤口造口的“忧伤”
“今天感觉怎么样?伤口有没有不舒服?”在连云港市一院通灌院区,伤口造口门诊护士李来娟仔细查看起了患者伤口恢复情况。紧接着,清洁伤口、填塞敷料、包扎……一系列动作熟练、轻柔,一气呵成。李来娟从事伤口造口护理工作已经有十多年了,在临床工作中,经常要帮助“造口病人进行造口处理。有时,揭开造口纱布散发的异味,就连病人和家属也常常难以忍受。
李来娟说,伤口造口是个特殊群体,慢性伤口长期不愈,患者痛苦不堪,他们不仅要忍受疾病的痛苦,还要面对排泄方式改变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甚至很多人因此丧失生活信心。作为一名护士,要做的就是帮助患者减轻在治疗过程中的疼痛和不适,加速伤口修复与愈合,缩短治疗周期,提高生活质量。“既然选择了伤口造口,就意味着要和溃烂、流脓、恶臭打交道,这是自己的无悔选择。” 李来娟表示,能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帮助患者缓解痛苦,治愈伤口,再艰辛也是值得的。
苦练穿刺为患者减负
说起打针,大家并不陌生。但是有一种针,是在病人的胳膊上扎,通过置入一根约60厘米的细细导管,给药到心脏附近的大血管,这就是PICC导管静脉穿刺。走进连云港市二院40病区病房,护士长张利正在熟练地进行此项操作。“要想完成这项操作,需要护士经过1个月甚至更久的系统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才能熟练掌握。”张利说,PICC管的成功置入只是第一步,后期维护才是关键,导管放置的规范、并发症的预防等都是需要关注的点。
回忆起医院刚刚开展PICC导管静脉穿刺时,张利说,大家都是盲穿,全靠手摸索。穿刺针比普通的钢针要粗五六倍,每个人的血管都不一样,血管条件差的,没有熟练的技术根本穿刺不了。遇到血管细、损害厉害的病人,很可能病人的静脉还没有穿刺针粗。一根导管1000多元,若是穿刺失败病人就要承受经济损失。经济、血管条件、导管自身送管的难度让穿刺护士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好在大家在实践中克服了困难,并且都熟练掌握了穿刺技术。
用爱托举新生命降临
“吸口气,再来,轻轻吐气,放轻松……”在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产房,护士长江兰芝正在为一名宫口全开的孕产妇加油打气,共同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产房护士,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助产士,江兰芝已在这里工作了23年。
“一个产妇的产程一般需要十几个小时,我们会全程陪伴在她们身边,在这过程中除了要给予生活上的照顾,还要严密观察产程,缓解她们面对分娩时的恐惧和担忧。”江兰芝说,因为整个产程时间较长,产妇体力消耗大,所以对产妇用力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产妇每一次的用力,我们都要积极给予回应,提醒她们如何正确用力,缩短产程。”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人生的起点从产房开始,助产士则是托起新生命的第一人。江兰芝说,想要成为优秀的助产士,就要细心去感觉母婴的每一个细节变化,要会看、会听、会摸,通过一系列观察准确判断产妇宫口扩张程度,宝宝的头到了哪个位置,产程进展正常与否……“助产士的专业性、技术性比较强,更需要经验的积累。”在江兰芝心中,帮助每一位孕妈妈平安顺利分娩是她们的职责所在,而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是小宝宝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她为自己的工作感到骄傲。
抢救生命的“急先锋”
早上7时40分,东海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李剑就已到了单位。换好工作服,他就开始忙着检查所有的抢救设备和抢救药品,使其始终处于备用状态,为随时可能进行的抢救做好一系列准备。“在急诊科,几乎每天都会应对各种突发情况,遇事快速接手、快速处置这是对我们的基本要求。” 李剑说,每当有患者送到急诊抢救室后,他需要快速对患者进行处置,吸氧、心电监护、静脉输液、血气分析、护送患者检查……
在李剑看来,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急诊护士,就必须熟练掌握急诊科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练就十八般武艺。在工作中,他通过刻苦钻研,在全院率先掌握可视喉镜下胃管置管技术,并保持了100%的胃管置管成功率。今年3月的一天,他就在一次抢救中熟练使用了该技术,为一名口服大量有机磷农药的患者进行了洗胃。患者洗胃成功后,疲惫的李剑感觉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自己又一次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急救人的初心和使命。(肖婷婷 魏吉珂 吕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