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王喜洲

【连网】  

王喜州

一位年逾古稀、不拿一分钱退休金的普普通通农村老党员,家境本就贫寒,却腾出自家地处村镇黄金地段的小四合院,办起校外教育辅导站,倾情关爱村里留守儿童,且越干越有劲,今年已进入第十九个年头。这位老人就是杨集镇元兴村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王喜洲。

1988年,王喜洲被村党支部委任为村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参加完一次全市城乡校外辅导站骨干学习培训班后,他深受同行们先进事迹的启发,萌生了腾出自家房屋办校外辅导站的念头。

王喜洲的家地处集镇要道,又紧临乡村中学和小学。平时,一些孩子放学、放假后经常在离他家不远的街上闲逛,或进网吧打游戏,或模仿成年人抽烟喝酒,极个别的甚至染上赌博的坏习气,其中有不少是父母长年在外打工、缺乏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王喜洲看在眼里,惦在心头,更坚定了办好校外辅导站的想法。

王喜洲家的小院一共有8间平房。他先是腾出4间房来办辅导站,在课余时间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而他和老伴及全家用品只好挤到另外4间较小的房子里。这样虽然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但看到孩子们放学、放假后不再到处闲逛,能在这里愉快地看书读报、温习功课,王喜洲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高兴。后来,到辅导站来的孩子渐渐多了,王喜洲索性把自己住的4间房子也腾出来作为孩子们的活动场所,自己和老伴则搬到附近废弃沟渠上搭建的简易房里居住。简易房既窄小又潮湿,空心水泥砖砌成的墙壁四处透风,人住在里面,夏天像蒸笼,冬天像冰窖。为了给村里的留守儿童腾出校外学习、活动的地方,王喜洲和他的老伴硬是在这样的房子里一住就是十几年。

在校外辅导站初创时期,为了添置活动器材,王喜洲左挪右借,自筹资金3000余元,买来图书、笔墨、书法水写布等学习用品和球类、棋类、运动器材等文体用品,尽力让孩子们特别是那些留守儿童在这里学得愉快、玩得开心。村中“五老”为王喜洲的精神所感动,你五十、他一百,纷纷出资赞助,退休老支书孙永保一个人多年来先后捐款1000多元。后来,附近中小学送来了课桌凳,县关工委为其配置了电脑,许多爱心人士也向这个小小的校外辅导站伸出了援助之手。

王喜洲的校外辅导站越办越红火,成了留守儿童的乐园。辅导站内有图书室、补习室、各种各样的活动室,开设书法、剪纸、故事等课程,经常举办一些简单易行、适合青少年特点的球类、棋类等文体竞赛活动。隔三差五,还组织孩子们到户外游玩,或到附近的潮河湾风景区开展保洁等公益活动。2014年,附近的沂北中心小学义务派遣在职教师李春柱担任兼职辅导员,参与辅导站的管理和教学工作,辅导站对留守儿童的吸引力更大了。

十九年来,本村和周边村庄有近千名留守儿童在王喜洲的校外辅导站学习过,他们中已有多人考入名牌大专院校,还有一些走上劳动岗位成为了致富能手。他们忘不了曾经给予他们极大关爱的“代理爷爷”,忘不了王喜洲家这座小院。

近几年,随着年龄的增大,王喜洲事一做多了就感到腰酸背疼,而他的老伴腿脚不好,还经常生病,出门总要推着一辆小三轮车,一来方便带点东西,二来当拐杖用。在辅导站门前,笔者曾与王奶奶有过以下一段对话:

“王奶奶,您这小院真是一块宝地啊!”

“可不是吗?前一阵还有人要合租带孩子上学呢,人家1万块租金已送到我手上了,老王硬是不同意。”

“你们老俩口把小院腾出来办辅导站,自己搬出去住,这么多年一定吃了不少苦吧?”

“不说这些话了,老头子不让说呀!”

十九年初心不改,十九年默默奉献。这座温馨的小院,院墙已有些斑驳,一如王喜洲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唯有小院门旁那块刻着“王喜洲家庭校外教育辅导站”字样的铜牌,在夕阳映照下依然熠熠生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