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融入大市场 十市携手绘新卷——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综述

共同融入大市场 十市携手绘新卷
——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综述
记者 翟华伟
一列火车通过商丘市区。 记者 魏文慧 摄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内在要求。区域,是国家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和经济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区域协同发展是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应有之义。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的十个城市——徐州、连云港、宿迁、宿州、淮北、济宁、枣庄、临沂、菏泽、商丘,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坚持以协同发展破除边界壁垒,以开放合作激活市场动能。
近年来,四省十市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区域协调发展部署要求,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强化对接沟通,持续提升省际交界地区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为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通“大通道” 构建互联互通新格局
高标准联通的市场基础设施,是保障商品和要素资源顺畅流动、实现高效配置的基础条件。2024年以来,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十个城市以铁路、公路、港口、航道及多式联运体系为重点,统筹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构建内通外联、集约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铁路网络建设加快推进,日兰高铁全线建成通车,雄商高铁、潍宿高铁、济枣高铁、淮宿蚌铁路、淮阜铁路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徐菏铁路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淮北-商丘(永城北)高铁联络线、济南至济宁至商丘(徐州)铁路、沿海高铁连云港至盐城段、连云港至临沂高铁、徐州至菏泽高铁、连宿蚌铁路、济枣高铁南延、临枣菏城际铁路等项目规划研究工作快速推进。随着这些项目积极争取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将进一步完善区域铁路网络布局,极大地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在区域内的优化配置。
公路网络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临淄至临沂高速、阳新高速宁陵至沈丘段、济广高速济南至菏泽段改扩建,徐淮快速通道建成通车。徐淮阜高速、徐民高速、徐州东部绕越高速、临滕高速、郓城至鄄城高速、济宁至商丘高速、日兰高速改扩建等工程加快建设。台睢高速、沛丰高速、宿遂高速、徐临高速、徐蚌高速、枣庆高速、永城至淮北、永城至单县、民权至砀山、鄄城至兰考(鲁豫界)高速等前期工作有序推进。这些公路项目的实施将重点解决省际“断头路”问题,显著提升跨省通勤效率,促进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
水运航空建设实现新跨越,连云港第2个30万吨级原油码头基本建成、20万吨级智能化集装箱码头起步堆场、赣榆港区LNG接收站码头等加快建设。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沱浍河航道一期、新汴河航道整治宿州段等工程完工,连云港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沱浍河航道二期、宿连航道二期、新万福河二期复航等工程加快推进。西泇河、绣针河航道建设列入山东省交通网规划。徐州观音机场T1航站楼改扩建工程完工,启阳国际机场航站楼改扩建工程主体基本完成,枣庄翼云机场预计2025年实现通航,商丘机场成功获批,区域通用机场加快建设,标志着淮海经济区航空运输能力将实现跨越式提升。
多式联运体系创新发展,“连徐淮”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加快实施,连云港港务区、濉溪县、永城市、虞城县、东平县、台儿庄区、沛县等7县区签订合作协议,合力打造淮海大宗物资供应链联动先行区。“淮北-徐州-青岛”集结班列正式开通。徐连以联合创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为契机,加快徐连铁海联运通道建设,成功应用“海铁联运+抵港直装”新模式,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工程,区域中欧(亚)班列、海铁联运班线持续加密。多式联运体系创新发展显著提升了区域物流综合效率,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共建“大产业” 打造集群发展新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市场资源是我国的巨大优势,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个优势,不断巩固和增强这个优势,形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雄厚支撑。”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十个城市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是中部崛起、长三角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叠加之地,常住人口65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4.6万亿元,市场主体890万个,产业门类齐全、配套协作能力强,区位优越、市场庞大、潜力巨大,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具备先天优势和独特条件。近年来,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十个城市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深化全方位、全链条的产业对接合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在产业集群培育方面,枣庄市形成覆盖全链条的锂电产业体系,商丘超硬材料产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淮北煤化工基地入选“中国化工潜力园区十强”,濉溪县高端铝基复合材料产业获评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中德工程机械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获批省级国际合作园区,鑫华半导体成功入选国家新材料技术攻关重大专项。高标准举办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工程机械产业主配协同发展对接会、中国第十九届林产品交易会、铝基新能源材料暨电池箔高峰论坛、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大会、山东(鲁南经济圈)对接长三角重点产业推介会等,充分释放企业抱团发展活力。
产业基金建设取得新突破,江苏徐州智能制造产业专项母基金已完成备案进入实质运营阶段。淮海基金持续扩大合作领域,累计投资15支子基金、31个项目,投资金额超17亿元。投资项目中百甲科技、佳力奇已分别于北交所和创业板上市,形成了“基金+产业”的良性发展模式。各类产业基金通过市场化运作,不仅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还导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精准的市场资源和前瞻性的战略指导,全方位助推企业成长和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快推进,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徐州科创圈建设,建立厅市科技工作会商机制,编制形成徐州科创圈建设实施意见初稿。云龙湖深地实验室、山东省中医药基础理论创新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等去筹转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宿迁分院、安徽高等研究院淮北分院、河南省清洁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加快建设。成立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宿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中原技术交易市场、矿大技术转移中心淮北分中心、连云港分中心等加快建设。优化淮海经济区互联互通技术交易网络,搭建淮海专利技术价值评估平台,推出专利技术价值评估体验馆。举办第三届淮海经济区高校科技成果对接会,推广发布区域高校科技(专利)成果190项。成功举行第十一届淮海科技奖颁奖大会,授予131项科技成果淮海科学技术奖。
共建园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推动徐淮产业合作园区实体化运行,成立投资平台公司,编制完成《徐淮产业合作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宿徐现代产业园建设,目前已承接长三角转移企业162家,积极建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培育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成立铜山—埇桥(萧县)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指挥部,启动编制空间规划和相关前期工作。加速推进邹城经开区与滕州经开区、济宁运河经开区与徐州云龙经开区合作共建,共同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区域合作新模式。
优化“大环境” 提升区域治理新效能
政府行为越规范,市场作用就越有效。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积极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十个城市在政务协同、市场监管、生态联保、民生共享等领域持续深化协同,致力于提升区域整体治理效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区域人民。
——政务服务协同高效。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数智协同发展联盟成立,十市共同签署数智协同发展联盟协议。徐州数据金库和淮海数据交易中心加快建设,已进驻86家数据商,上架190余个数据产品。远程虚拟窗口应用得到推广,上线公安、人社等105项事项。区域10市公积金实现互认互贷并开通商转公业务,个人证明“亮码可办”。
——市场监管执法联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徐工集团发布首批7项电动工程机械国家标准。徐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获批设立国家级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地方分中心。淮海经济区检验检测促进产业发展联盟建立,十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20个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环微山湖六地签订跨区域信用监管协作备忘录,区域监管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
——生态环境联防联控。2024年淮海经济区生态环境专项座谈会签署生态资源共建共享、联合执法协作等协议。济宁南四湖治理经验在四省八市推广,淮北、商丘、宿州联合编制沱河流域治理方案。骆马湖流域实现重点水体自动监测全覆盖,宿迁、淮北、济宁入选全国首批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打造“大美淮海”文旅品牌,数字旅游年卡覆盖四省14市近50家景区。成立淮海经济区文化馆联盟,系列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成功举办。成立安全应急装备、养老行业等产教融合共同体,探索职业学校跨市招生。推进医联体和专科联盟建设,持续优化区域医保一体化异地结算服务。举办退役军人联聘会,多地签订就业创业一体化合作协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十个城市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协同的步调、更加务实的行动,携手破除壁垒、畅通循环、集聚动能。从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到规则标准的“软对接”,从产业创新的“深融合”到公共服务的“广共享”,淮海经济区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韧性与活力。
潮涌淮海,千帆竞发。我们坚信,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十个城市持续树牢“一盘棋”的思想,坚定信心、携手并肩、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在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宏伟征程中当先行、作示范、走在前,将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打造成名副其实的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谱写新时代区域协同发展的崭新篇章。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编辑:贾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