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加快转型升级 打造产业强县——港城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观察(一)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的命脉。我市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抓特色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加快聚集。

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县域经济一直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市县域经济凭借丰富的农业资源,为全市经济增长贡献了重要的力量。一直到1985年,我市“农重工轻”的格局才首次打破。

  上世纪90年代,随着苏南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县域经济优势逐步减弱。为了追赶苏南县域经济发展,“十五”期间,我市通过学习苏南发展经验,提出大力推进临港开发和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县域工业化水平持续提升。当时,海洋经济开发区、堆沟港化学工业园、浦南开发区等特色园区集聚了一批项目和企业,成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主要推动力。借着这波发展势头,我市入选首届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灌南、东海、灌云跻身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赣榆入围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市。

  2008年,我市明确提出要聚焦县域经济发展,以发展生产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很快,柘汪、板桥、燕尾、堆沟等一批县域经济工业承载园区在沿海成长起来,并同徐圩新区发展形成呼应。“十一五”期间,我市四县经济总量全部实现翻番。东海县曾多次入选全国百强县,赣榆区也曾入选全国百强区。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承认,我市县域经济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需要通过发展产业,提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主任卢山表示,发展县域经济关键是产业。我市各县区要突出区域特色,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探索新模式、新业态,促进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集群化,做优做强做大特色产业。要做到一个特色产业、一套规划、一班人马、一抓到底,尽快实现特色产业集群提档升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区域发展特色产业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随心所欲”,而是应该在深入调查研究、科学研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发展特色产业关键是因地制宜

  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特色比较明显。赣榆借助临港产业优势,地方生产总值已经突破700亿元;东海县水晶电商产业繁荣,光2021年就实现新入库电商规模以上企业76家,灌云县主题服饰电商规模以上厂家达到1000余家,网络销售占全国70%,活跃网店5000多个。

  县域经济本质上是特色经济,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的根本支撑。分析江苏县域经济发展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苏南县域经济的发展都同特色产业发展密切相关。以昆山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昆山拥有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上下游配套的完整产业链,产值超5000亿元。在此基础上,昆山今年提出将坚持递进生成和创造性生成并举,全力打造新型显示、智能终端、先进计算3个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加快从5000亿级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向6000亿级攀升。沭阳依靠苗木产业,建设了16个“中国淘宝镇”、104个“中国淘宝村”,各类活跃电商近5万家,平均每秒有15.8件快递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花木产业拉动了32万本地人创业就业,并吸引了2.1万县外人员“搭便车”“蹭流量”,成为实实在在的富民产业。

  专家表示,我市各县区需依托资源禀赋挖潜力,充分发挥区位、生态、文化、资源等优势,做优做强做大特色经济。全面扩大开放,强化“项目为王”,引进培育一批“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配套产业集聚发展,拉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强考核激励,鼓励各县市区发挥比较优势,比拼赶超、争先进位,探索走出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子。

强化基础设施 优化营商环境

  我市县域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水平可以提升的空间比较大,有些园区还没有达到“七通一平”,制约了县域招商引资。为此,我市加快县域经济产业发展要优先加快基础设施完善。专家表示,要重点推动县域交通、电力、通讯等制约县域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县域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需求相匹配。省级开发园区要主动对标先进地区,加快相关基础设施对标对表,不断提升产业承载能力。要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进一步创新社会资本参与模式和收益模式,构建财政投入、金融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资金保障机制。

  县域经济发展不仅要在硬件上下大功夫,还需要在软件上下功夫。目前,我市县域软件建设参差不齐,同省内、长三角城市水平相比还存在一些差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市要通过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对县域营商环境“潜规则”的监察,不断优化县域营商环境。

  与此同时,我市县域数字化政府建设水平可以提升空间比较大,应该积极推进市县区数字化政府建设同步。要最大力度向县域集聚资源,探索建立县域省级开发园区和高新区、自贸区联动机制,通过权力下放,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各部门还要推动营商环境建设重心下移,畅通市场主体、消费者维权信息反馈绿色通道,保证营商环境建设不留盲区,没有法外之地。

  此外,我市还要进一步深化财税、金融、土地制度等领域改革,强化县域经济发展政策供给。进一步树立“算大账、算长远账”意识,围绕减税降费、产业用地供给、金融服务创新等方面,制定透明化、系统化的县域市场主体培育方案,以政策供给推动县域龙头企业引建,促进县域市场主体不断壮大。(□ 周莹 连发 张开虎)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