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这里的东西货真价实,我专门买了几包都匀毛尖茶,还有几块四川腊肉。”在此前举办的2020第十二届连云港文博会上,海州区市民李女士穿梭在熙攘的人群中,不到两个小时,就购买了一大堆外地土特产。她说,展会上不但可以买到特产,还能欣赏到市演艺集团带来的歌舞表演、场馆巡游等,俨然一个小规模的“集市”和“庙会”。
近日,为期4天的2020第十二届连云港文博会在振兴国际花卉城展览馆落下帷幕。本届文博会以“交汇‘一带一路’ 博览港城文旅”为主题,着力讲好“诗和远方”故事,推动港城文化旅游事业和产业融合发展。
正如文博会的火热一般,时下,会展经济在我市的发展方兴未艾——连博会、茶博会、动漫节、非遗文创大集等,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展会你方唱罢我登场,带人们领略精彩纷呈的经济和文化业态,并带来一场场消费盛宴。
文博会拓展市民消费空间
会展经济成城市发展“晴雨表”
记者日前走访了文博会现场,发现工艺美术展区和休闲食品展区都是市民“扫货”的主战场。来自景德镇的陶瓷、无锡的紫砂壶、福建的红木家具等琳琅满目,不时有市民手拎大包小包食品出入,打包的红木家具一车又一车地发出,港城“普通话”和夹杂天南海北方言的“普通话”隔着口罩声声入耳,看货、谈价、微信扫码……
“本届文博会展区面积约2万平方米,预设30余个特装展、260个标准展位,设有连云港展区、文创连云港展区、创意生活展区等13个展区,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新业态、新路径——这里有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有国内参展商的港城‘论剑’,有港城文化的深厚凝结,更有精彩纷呈的舞台表演以及创意无限的互动体验。”主办方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次文博会累计吸引近8万人次参会。
会展经济是以会展业为支撑,通过举办展览、会议和节庆活动,形成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人流,从而创造商机,并带动若干相关产业发展的一种经济现象。由于其具有高效性、带动性、综合性、聚集性、科技性、互动性等多重效应,被称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和助推器”。据《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19》显示,当年度国内共举办经贸类展览3547个,总面积13048万平方米,市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直接经济产值超过7000亿人民币。
随着会展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各地各类别的会展不断兴起,邻近我市的徐州、淮安、扬州也先后举办过相关的会展活动,但从江苏省内看,能够像港城一般,连续举办十二届如此规模会展的,屈指可数。而作为朝阳产业,会展经济与房地产、旅游业都是城市发展的“晴雨表”。“积极促进会展经济,可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促进城市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为城市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促进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快速发展。”业内人士指出。
文旅会展带来发展红利
但也存在同质化现象
展会是一种既有市场性也有展示性的经济交换形式,在很多方面发挥作用,包括宏观方面的经济、社会作用和微观方面的企业市场营销作用;通过展会,买主与卖主签约成交,促成买卖。这种展会形式,也在当前文旅融合的态势下,有了新的“升级”。毕竟当前的展会,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人流高度聚合,对带动交通、住宿、餐饮、购物、旅游为一体的“第三产业消费链”突破发展,有着天然的巨大催化作用。
正是注意到这一点,本届文博会就特别增加了特色文化旅游小镇、乡村旅游重点村、重要景区等旅游资源及产品等展出内容,让“文旅红利”贴近生活。作为文旅产业发展的集中检阅,我市各县区可谓下足了功夫——灌云县主推温泉旅游结合非遗、美食资源;海州区将朐阳门搬进了会展现场,古城、青砖、白墙、灰瓦,穿越千年的海州古城成为会场中的“网红打卡地”;东海的百合等鲜切花、灌南县的汤沟酒、徐圩新区的农场牛奶、创意连云港展区的文创产品等都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
不过,港城的会展业也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目前在我市,大部分会展还是以传统的展览与销售为主,互动性不强,这就导致观展群众容易走马观花,受众黏性较弱,对我市的餐饮、住宿、旅游等行业带动力不足。”我市文化产业协会相关人士指出,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拼盘式”思维导致的同质化。
“本地的一些会展目前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组织较为松散、展品机械性拼接’的问题,即便你参加了好几个会展,但看到的东西似乎都大同小异,这就是同质化。这些细节积累久了,势必削弱展会的差异性特色,从而影响展会规模,减弱展会吸引力,导致客源有限,区域辐射力有限。”
但不可否认的是,今年由于疫情冲击,该会展组委会创新求变,增设了“云游文博”线上直播活动,每天组织直播活动通过“筋斗云”线上直播平台对外推荐,把现场演出、场馆巡游等功能囊括到直播活动中来,吸引了大量观众通过手机线上观展。
产城融合的会展综合体仍不足
还需形成自己的会展产业集群
“我是专门从事会展工作的,一直想在连云港拓展业务,但一直以为这边会展经济比较空白,正犹疑中,忽然看到了一些有关文博会的报道,又让我燃起了希望。”这是一位外地展会从业者给该会展组委会的留言,在一定程度上显露了我市展会业态的现状。虽然近年来,我市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旅会展活动,带动了文旅产业发展,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但因为产城融合的会展综合体还相对匮乏,专业的人才队伍紧缺,导致我市尚未形成一定的会展产业集群,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也并不明显。
根据会展业内报告显示,过去6年,中国新增专业展览场馆达148个,平均每年新增的场馆数量超过20个,甚至很多场馆的出现只是为了某个首展或是首会。除一二线大城市主流会议场馆外,其他二三线城市的大多数展览场馆的出租率维持在50%以下,甚至部分场馆连5%都不到,造成资源闲置。我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这一问题,且形成一种微妙的循环态势——因为展会经济不发达,使得配套综合体也建得少,利用率低,这些反过来又阻碍了会展经济的进一步扩大发展。
众所周知,展会作为规模性活动,会聚集大量商流和人流,带来同期会议需求,而大型展会和会议将直接带来高品质会展上下游产业的集聚,其所吸引的高端人流将带动本地消费升级。同时,进一步吸引创新型人才并汇聚大量信息流、技术流,从而实现对会展产业以及会展驱动产业的触媒激活,形成相关产业集群,进而构建起完善的生态系统。
“虽然我市各领域会经常组织参加其他各市的展会活动,反映了我们与外界进行产品交流、技术沟通、招商引资的开放心胸,但拥有自己的展会经济阵地,发展壮大自己的会展产业集群,也是城市发展的当务之急。”业内人士指出,“我市是一座文旅城市,作为新兴的会展模式,文旅会展必将推动文化、旅游与会展的深度融合,通过文旅会展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让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逐步提升,而这仅仅是其中一步。”(□ 张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