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李慧 潘绪伟 吴晨光 文/图)综合种养模式具有“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的优势,可形成季节性的农牧渔种养结合栽培模式,既能有效促进粮食生产、农渔民增收,又可以发挥巨大的生态效益,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和推广发展。笔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3年内,我市每年将新增稻田综合种养面积5万亩。需要注意的是,在快速推动综合种养的同时,如何实现综合种养模式农业的“高质”发展?
■ 目前形式
综合种养模式发展良好
日前,笔者来到灌云县传统的农业大镇小伊,沿途看见不少村民正在喂藕塘里的龙虾,这个曾经由于产业结构单一、欠发达的镇,如今靠着藕虾综合种养打了漂亮的“翻身仗”。在2010年之前,当地许多人都靠外出打工来维持生计。直到七八年前,小伊镇主动转变思路,由乡农技中心牵头,投入资金150万元流转了董集、大孙2个村的400亩土地,在全市率先开始了藕虾混合养殖的试点。
在小伊镇后场村的陈军浅水藕种植家庭农场内,笔者看到了小伊镇农技推广站站长张万兵,他正在给陈军指导龙虾养殖。陈军在本村包了七八百亩地,种植浅水藕、养殖龙虾、澳龙等。依靠藕虾共作,陈军的家庭农场年收入能达上百万元。在小伊,像陈军一样采取藕虾共作模式的村民还有很多。张万兵告诉笔者,藕虾种养成功后,小伊镇19个村相继有不同的产品诞生。目前,小伊藕虾共作有3.5万亩,稻虾共作5000亩,比单一模式种植亩均效益提升了两三千元。
我市其他县区与灌云县小伊镇相比,综合种养起步相对较晚,但也发展迅速。2017年以来,我市结合本地实际,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响应农业部号召,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着力解决农民增收致富问题。截至2019年11月底,全市稻渔综合种养推广面积约13.13万亩,灌南县9万亩,东海县1.5万亩,灌云县1.5万亩,海州区0.5万亩,位居全省第四位,近两年增幅超过600%;种养模式经历了从单一到稻鱼、稻蟹、稻鳅等多种模式齐头并进的发展过程;先后获批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1个,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县2个,省级稻渔农业特色小镇1个。
■ 当前问题
难以形成品牌效应扩大市场
笔者在灌云县小伊镇采访时了解到,该镇虽然藕虾共作面积较广,开始得较早,但是品牌意识普遍不强。在该镇盐西村,同样采取藕虾共作的孙善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他在藕塘边上又种植了桃树,说起自己的桃子口感,孙善红自信满满。“到现在问你的桃子是什么品种,你都说不出来。”张万兵一句话就说到了点子上。
即使大家都知道综合种养模式生产出来的水产品、水果、大米等都是天然有机食品,但种植户们只知道自己的东西好,普遍没有包装意识、不会推介自己的产品,更别说打造自己的品牌了。
“这在我市是普遍现象,在稻虾综合种养方面的农户品牌意识稍强一点,目前全市已创建稻虾源、苏灌、云稷福等稻米品牌8个,‘晶都红’等水产品牌4个,但品牌整体知名度不高,甚至在当地都未打响知名度,形成品牌效应,开拓外地市场更显得遥遥无期。”市农业农村局渔业处处长宋玲利说。
■ 面临困局
同质化、资本不足等问题将凸显
近年来,随着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全国的推广,各有条件的地区发展都很迅猛,但是主推的发展模式和种养品种相对而言还比较单一,存在同质化现象。从长远看,这种同质化竞争的现象不断加剧,是不利于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和我市农民增收的。
业内专家表示:“农业投资不小,面广量大,想做大做好,少不了投资。”但实际上,社会资本参与不足等问题于最近逐渐凸显,从去年前几个季度的调研情况看,大资本的参与在减少,发展的主力转为村集体和农民合作社。缺少了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未来想形成产业规模效应有一定难度,单打独斗往往会显得“势单力薄”。
此外,一些地方的基层工作不够扎实到位,不仅在土地流转和农田改造等方面的工作进度较以往显得缓慢,各种矛盾有所增加。有的农业大户还表示,一些农业技术指导的专业化讲座、参观学习活动等,没机会参加,反而被随便安排人去凑人数参加了,这对种养大户和我市综合种养长远的发展也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