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行进的海岸线”大型融媒体采访团探秘港城海洋经济蓝色引擎 从“港”出发 向“深蓝”进阶


(□ 张灿 王飞 刘路宣 王玥)风起帆张,向海图强!作为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连云港坐拥195.88公里海岸线,汇聚“港、渔、景、岛、涂、能”等多种海洋资源,近年来,我市一直致力于港产城融合发展,推动海洋经济从传统渔业向高端制造、智慧物流、绿色能源升级,成为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极。

11月22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主办,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承办的“行进的海岸线”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江苏启动仪式在我市举行。新华社、人民网、央广网、新华日报等多家央级、省级媒体记者组成报道团,在连云港开展为期两天半的集中采访,探秘港城海洋经济蓝色引擎。

海陆枢纽见证港城巨变

连云港正朝着建设国际枢纽海港的目标稳步迈进。数据见证成长:连云港港全港吞吐量、集装箱量从“十三五”末的2.52亿吨、480万标箱增至2024年的3.46亿吨和669万标箱,今年前10月,连云港港口吞吐量同比增长6.89%。徐圩港区建设在紧锣密鼓进行。从被城市包围的传统港口,到引领区域开放的国际枢纽,连云港的每一步跨越都扎实有力。

在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数字化调度中心,集装箱进出场箱量、中欧班列累计到发列数等核心数据一览无余。“连云港港作为江苏唯一深水海港,具备联通中亚、欧洲的独特区位优势,希望继续发挥‘一带一路’枢纽功能,我也会持续关注并推出更多深度报道。”现代快报连云港新闻中心副主任王晓宇深耕港城报道多年,此次采访更深化了他对连云港的认知。

报道团一行随后前往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工程现场,登上正在作业的航浚4018轮。望着眼前的大海,江苏经济报连云港记者站站长吉文化感慨万千:“二十多年前我曾来过这里,当时还是一片滩涂,如今这里即将成为船舶通行的黄金航道,连云港向海图强的发展速度实在超出想象!”

产业协同激活“深蓝”动能

产业升级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今年以来,连云港海洋产业亮点纷呈:“深蓝”号南极磷虾捕捞船实现江苏省远洋捕捞“从无到有”的突破,全球首艘自航封闭式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成功交付,全国最大的中核田湾200万千瓦滩涂光伏项目部分实现并网,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深蓝动能持续涌动。

在赣榆水产苗种繁育和现代化养殖示范中心的养殖车间内,AI数码鱼桶引发记者团驻足关注。一条条黑色三文鱼在桶内悠闲游弋,而车间采用的生物填料等先进技术,能节约用水量90%。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海鲜加工产业升级,在江苏海福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记者现场品尝了鱿鱼仔、鱿鱼丝等特色产品。“这些产品直供好想来、赵一鸣、良品铺子等知名零售品牌,其中鱿鱼仔单品稳居今年全国同品类销量第一。”公司副总经理王康介绍。

产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硬核加持。目前,连云港累计建成省级以上涉海创新平台39家,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构建起多能级海上移动实验室体系,全国首艘7000吨级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未来”号顺利开展海试,为海洋产业升级提供了强劲技术支撑。

“无论是养殖产业的上下游贯通,还是江苏海洋大学与当地企业的深度产学研合作,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力、抱团发展,这种全方位的联动不仅激活了单个产业的潜力,更形成了叠加效应,让连云港海洋经济的发展根基更牢、后劲更足。”新华日报记者黄煦在采访中由衷感叹。

生态文旅共生绘就和美画卷

生态是连云港最亮眼的底色,生态保护和修复则让“蓝色资源”转化为“绿色效益”。我市落实入海河流“一河一策”总氮污染治理与管控方案,生态保护成效显著。临洪河口生态修复区、秦山岛入选省级美丽海湾;连岛获评全国首批“和美海岛”、国家5A级旅游景区,让连云港成为江苏省江北唯一拥有双5A景区的城市。

傍晚时分,报道团一行来到羊山岛景区。夕阳为大海镀上温柔余晖,帆船在岸边静静停泊,游客们在沿海栈道漫步打卡、定格美景。“近年来,我们重点发展海滨休闲旅游业,从海滨文化广场改造到海鲜美食一条街打造,潮玩街区、海景民宿接连火爆出圈,游客量从2022年的40万猛增至今年的190万,高公岛已然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点。”高公岛街道党工委书记钟翊玮介绍。

如今,生态成为旅游发展的“试金石”。高公岛街道多年来持续推进羊山岛景区生态修复,通过加固海岸、截污清淤、水道疏浚、铺设海陆木栈道、种植生态景观林等一系列举措,还原海岛自然风貌。“走访徐圩新区工业废水治理中心时,我看到片区内石化企业的废水经过集中处理后达标排入大海。来到白鹭公园,又邂逅了美丽的湿地,深切体会到连云港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的扎实举措和显著成效。”央广网记者邢振在结束行程后深有感触地说。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