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向海图强 连接世界—— 连云港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综述


周莹 连发俯瞰中国沿海经济带,一条2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蜿蜒曲折,20多个海岛如珍珠散落海州湾;特有的基岩岸线让人印象深刻,秦山神路让人向往,国内最大的深海试验船“未来号”在这里补给试验……

这里是连云港,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特色鲜明的海洋经济,收获丰厚“蓝色家底”——今年1月至9月,全市56个海洋产业发展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03.1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89.72%,总体快于序时进度14.72个百分点,有力推动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连云港正以海洋经济发展带动全面建设海洋强市,努力向海而兴、向海图强,加快打造“海上新港城”。


提档升级  打造可持续竞争力



如今,在赣榆,工厂化养殖技术正在优化港城水产养殖品质。赣榆一家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应用现场,养殖人员对该工厂内的鱼苗实施了高密度的养殖,使其产量较传统流水养殖提高3至5倍,成活率提高10%至20%。

赣榆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赣榆设施渔业集中区借助“循环水—活菌净化”先进技术,渔用药物和化学试剂的使用量减少约60%,污水排放量减少82%,氮含量降低89%,磷含量减少50%,有效减少养殖污水的污染,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

这是我市推进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海洋经济对于稳定经济大盘非常重要。近年来,我市进一步加快了海洋渔业、海洋运输、海洋旅游等传统产业发展,努力夯实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海洋渔业、海洋运输、海洋旅游是我市海洋经济的重要产业。近年来,我市进一步激活海洋产业创新引擎,推动主导产业攀高争先。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连云港海洋经济向“新”而行的积极实践。

——连云区渔港经济区入选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深蓝”号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捕捞量突破6万吨,创下国内单船单季捕捞量新高。全省首艘工船养殖三文鱼项目列入省重大项目清单,“苏海1号”养殖工船完成试航并成功交付。开展毛虾专项捕捞,捕捞毛虾3568.25吨、占全省78.5%,实现相关产业联动效益约3亿元。加快推动绿鳍马面鲀养殖,在秦山岛东部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投放2座60米HDPE重力式网箱,投放绿鳍马面鲀大规格苗种1.5万尾。

——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徐圩港区疏港航道工程等项目加快推进,宿连航道二期连云港段进入收尾工作。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75亿吨、集装箱338.9万标箱,分别增长8.24%、9.04%。

——成功举办“连岛杯”铁人三项亚洲杯赛、第三届连岛沙滩音乐节,海洋品牌活动影响力持续提升。全国首例船式靠岸海上休闲旅游设施“海州湾之星”水上邮轮酒店正式运营。今年上半年,中韩客运出入境旅客突破11.4万人次、运营效率效益稳居全国中韩客货航线首位。国际客运站廊桥正式投入使用、整体通关效率提升30%。

走进连云区苏马湾,蓝天、白云、金沙让人们对连云港海洋旅游有了具体的感受。夕阳西下,东连岛上临时的海货市场,来自全国的游客在这里选购新鲜上岸的海鲜,市场对面的餐馆打出海鲜加工的招牌,让这些游客吃上最新鲜的海鲜。如今,港城海洋旅游正在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美食旅游、度假旅游转变。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被港城海岸线吸引,网红海滨城市招牌进一步被擦亮。


向“新”而行  澎湃发展新动能


6月,连云港远洋流体装备公司独立研发制造的4台16寸LNG船用装卸臂,在越南盖梅码头圆满完成首次接船任务,交出国产装备“高分答卷”。这标志着“国产化”大口径LNG船用装卸臂实现海外应用零的突破。

7月27日,“未来”号深远海智能技术试验船抵达连云港港。作为一个开放平台,国内外科研团队、企业可在“未来”号共同验证技术、共享数据,加速深海装备从“实验室”到“大洋”的跨越。“未来”号顺利交付并抵达母港,标志着我国“陆—池—湖—海”试验研究体系建设迈上崭新台阶,“未来”号后续将与“创智”号、“新智”号等试验载体形成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

今年以来,港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一批新的项目持续推进,一批海洋科技成果走向应用场景。截至目前,累计建成省级以上涉海创新平台39家。成立江苏省唯一的涉海产学研合作联盟,累计建立涉海校企联盟580个,获批涉海省产学研合作项目210项。

海洋科技平台建设加速了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灌云6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通过省能源局海上风电竞争性配置并确定项目实施主体,田湾核电7、8号机组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高峰期,中核200万千瓦滩涂光伏项目海上光伏加快建设、部分实现并网。

——海洋装备产业园一期投入使用,深圳港、广州港2艘纯电动拖轮顺利交付,远洋流体装卸设备有限公司独立研发制造4台16寸LNG船用装卸臂、“纯国产”大口径装卸臂实现海外应用零的突破,6个海洋装备产品入选2025年首台(套)重大装备培育库。

——康缘药业4项涉海中药创新药进入临床阶段,澳新生物2项药物即将开展中试,南极磷虾肽健康产品获得生产许可。

——全省率先成立海洋气象台、江苏海洋气象研究工作站,《港航分区气象服务规范》成为省内首部面向海洋气象服务的地方标准,海岛气象监测站实现全覆盖,海上物业项目服务指挥系统完成测试。

在新质生产力的加持下,港城这片承载千年海洋文明的土地,正在加速塑造海洋经济新优势。


抓实机遇  打造东西双向开放门户


11月17日上午8时许,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一列满载汽车配件、日用品等货物的中欧班列缓缓驶出,开往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

核电、光伏、新能源汽车被认为是中国出口“一带一路”的“新三样”。作为“一带一路”重要支点城市,连云港正在抢抓机遇,为“新三样”出口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10多年前,港城光伏产品就曾经通过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的国内通道运输到西部,在戈壁滩变为源源不断的绿色电能。如今,港城医药、材料、装备制造依托连云港“一带一路”物流通道,突破地域限制,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

如今,港城开出的国际班列已布局5个过境口岸和6条班列线路,出口班列6天可到阿拉木图、12天可达伊斯坦布尔。中欧(亚)班列集结中心获批建设,2024年班列开行超900列,过境运量全国领先。中哈(连云港)国际物流合作基地、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2024年进出场集装箱量分别达26.05万标箱、64.8万标箱,陆海联运中转效能逐步提升。

近日,江苏蓝宝星球科技有限公司海河联运平台迎来重要进展,其核心功能模块——内河订舱系统成功上线。经过两天的实际业务运营检验,系统运行稳定,订单处理顺畅,标志着连云港港在构建一体化智慧物流体系道路上,成功迈出了关键一步。

海河联运平台是整合海运与内河运输资源,通过统一调度、数据互通与流程标准化的一体化智慧物流数字平台,而作为其率先落地的功能模块,内河订舱系统实现了客户从船期查询、需求提交到线上订舱、舱位确认的全流程数字化操作。运行期间,多笔订单通过平台顺利完成从需求下单、舱位配载到船公司接单的全流程操作,系统响应及时,数据同步准确,为后续更复杂的业务场景接入打下了坚实的技术与运营基础。

今年以来,我市加速推进智慧物流、智慧码头建设,智能化集装箱码头堆场起步工程通过竣工验收,“连云港智慧港口全息平台”接入应用DeepSeek大模型,全面实施国际班列过境集装箱海铁联运“船车(站)直取”改革、过境效率提升75%,持续推进与霍尔果斯海关探索共建“智慧过境监管平台”。

向海而生,因海而兴,新一轮海洋开发浪潮正在黄海之滨涌动。未来,港城将以更广的投资空间、更活的创新生态、更大的开放枢纽,向海图强、深耕“蔚蓝”,为高质量发展增添“蓝色动能”。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