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莹 杨子 连工信)“一桶油”经过催化、炼制,成长为千亿级产业;
“一根丝”经过抽丝、碳化,成为大国重器的“外衣”;
“一套装备”经过“智慧大脑”,成为中国“智改数转”的组成;
……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城市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十四五”以来,全市工信系统牢固树立“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不动摇,聚焦六大主导产业和十条重点产业链,深入实施制造强市“八大行动”,全市工业经济呈现“规模持续跃升、链群加速集聚、创新全面突破、生态日益优化”良好态势,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连续跨越3个千亿级台阶,工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关键作用越发彰显。
聚焦链群培育
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这是一组让人惊叹的数字:东海县集聚了全国85%的石英材料生产企业,拥有600多家硅工业企业,构建了国内以石英为主、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硅产业集群。其中,高纯石英砂、石英玻璃器件以及熔融石英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分别达到了90%、80%和70%以上。
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硅材料产业基地,东海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硅材料产业链,让石头“点石成金”。
“十四五”期间,我市工信系统坚持以链群思维推动产业升级,印发《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市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建立健全“八个一”工作机制,系统推进产业集群化、链条化发展。
——石化产业迈向万亿级集群。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作为全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已集聚盛虹石化、连云港石化、中化国际三大龙头企业群,形成以徐圩新区为核心、“1+4”区域协同的发展格局。全市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1900万吨,PTA产能630万吨,丙烯腈产能104万吨。2024年,石化产业产值达2278.5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0.9%。
——新医药产业创新能力全国领先。新医药产业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十四五”期间累计获批1类新药14个,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创新药销售占比超50%。恒瑞医药、康缘药业等四大药企全部入围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恒瑞医药连续13年蝉联中国药品研发百强企业榜首。“中国医药创新看江苏、江苏医药创新看连云港”成为行业共识,“中华药港”集聚效应持续增强。
——新材料产业优势凸显。我市形成化工新材料、硅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三大优势产业链。EVA、POE等重点产品产能全球领先,硅材料产业集群获批省级特色中小企业集群,高性能碳纤维实现T1100级全国首发。
——新能源产业全链协同。拥有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田湾核电基地,工业核能供汽项目“和气一号”建成投产,每年减排二氧化碳70余万吨。光伏、风电产业链条完整,新能源电池材料等细分领域优势突出。
——高端装备与钢铁产业特色发展。高端装备产业形成四大特色板块,碳纤维成套设备、流体装卸设备等产品竞争力强。钢铁产业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镔鑫钢铁入选国家5G工厂,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成效显著。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增长引擎,至关重要。“十四五”期间,港城工业经济增长贡献显著,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与韧性不断增强,为全市经济平稳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驱动成果丰硕
智改数转纵深推进

近日,恒瑞医药“双艾”组合(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获国际权威指南《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与治疗策略(BCLC)》正式推荐用于晚期肝癌(BCLC C期*)患者的一线治疗。
这是今年以来,港城企业获得国际权威指南认可的又一项成果,充分彰显了港城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创新实力与国际影响力。
“十四五”期间,我市坚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高端。
——创新平台能级提升。累计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省级61家,拥有省原创化学药创新中心、硅材料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省级平台,4个中试平台入选省级培育库。
——关键技术频频突破。医药、新材料行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24项,实施省关键技术攻关项目7项。α-烯烃中试技术、LNG大口径智能装卸装备等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
——创新成果不断转化。36个产品入选省新技术新产品目录,30个产品获省“三首两新”认定,43个装备入选省首台(套)重大装备,3个产品获省首批次新材料认定,数量居苏北第一。
在加快科技创新的同时,我市纵深推进智改数转,促进产业形态焕新升级。
走进中复碳芯碳纤维风电叶片大梁板生产现场,笔者目睹了其拉挤大梁板生产的全过程。只见每排25个滚轮缠绕着T300碳纤维线在生产线聚集、整理、浸润、冷却、压制成型,实现了从“线”到“板”的物理变形。这一切是基于数字化转型。该企业建设的数字工厂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配套建设有完备的复合材料检测中心,可形成年产复合材料拉挤制品3万吨的产能。此次落成的数字工厂采用数据采集系统,可实现对产品的外观感知和无损检测;设备云端的数据采集、分析及可视化,实现生产工艺参数监控、设备运行状态监控、数据报表、报警管理等功能,形成智能生产一体化云平台,为安全高效生产和产品品质提供保障。中复碳芯技术部负责人仲流通说:“数字工厂可以规范员工操作习惯,规范原材料投入量,检测异常生产情况,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假定每年生产3万吨玻纤板,损耗降低0.4%,每年可节约373.6万元。”
“十四五”期间,我市积极推进数字化与绿色化转型,为工业发展打造更宽更深的“护城河”。
——智能化诊断、改造覆盖面大幅提升。完成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免费诊断全覆盖,制定硅产业、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智能制造方案指南,推动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改造全覆盖。
——以标杆引领带动梯队培育。累计培育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3家、省级先进级智能工厂46家、智能车间65个、工业互联网平台9个、星级上云企业570家。
——信息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建成5G基站超1.3万个,获批国家千兆城市、信息消费示范城市。“悟空智算”建成7249P算力规模,成为全国首个国家工业智算节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成长。
——绿色制造成效显著。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9家、绿色园区1家、绿色供应链企业2家,省级绿色工厂37家、首批省级零碳工厂1家,探索建设近零碳工厂7家。2024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10.2%,降幅全省第一。
好服务引来好企业
好企业成长为行业龙头
实体兴,国家强。港城大地,从传统产业集群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广大企业家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实体经济发展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十四五”期间,港城工信系统坚持梯度培育、精准服务,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优良产业生态。
——龙头企业引领强。30强工业企业占全市规上产值67%,千亿级企业1家、超200亿元企业5家、百亿级企业11家。4家药企入选省领航企业,数量苏北第一。
——中小企业活力足。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36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48家、市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109家,优质企业“蓄水池”持续扩容。
可以说,“十四五”期间,港城企业在全市工信系统的指导下,心无旁骛地做主业,自力更生行业争锋,走出一条新质生产力引领下的“新”路。
为了让中小企业在港城茁壮成长,我市持续优化企业服务体系,推动政策精准直达、服务高效落地、要素保障有力。
——服务体系立体化。建成“1+8+49”三级企业服务中心体系,联动18家星级服务平台、3家双创示范基地,打造企业版“12345”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服务。
——服务举措精准化。连续5年开展“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每年提供超百场政策解读、融资对接等服务。“规上工业企业不动产遗留问题办理”入选国务院减负办典型案例。
——金融服务多元化。创新“园区保”“专精特新贷”等产品,组建8.125亿元产业投资基金,常态化开展产融对接,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繁忙的生产线的背后,是工厂机器的轰鸣,是数据中心的不眠,是千家万户的温馨,是街头巷尾的烟火。这些具体场景共同编织成一幅工业之美的生动画卷,诉说着港城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深厚底气。“十五五”,港城将进一步夯实港城制造的基本盘,持续勃发工业经济的澎湃生机。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