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发展向前,民生向暖。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5年来,我市发展蹄疾步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的丰硕成果,正实实在在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身边的一张张笑脸、生活里的一个个变化,映照的是波澜壮阔的发展长卷,更是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本报今起推出《亲历·“我”身边的“十四五”变化》专栏,透过一个个亲历者的鲜活故事,讲述“十四五”期间我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民生福祉,反映5年来港城的发展变化。

(□ 刘蔚 周媛)午后两点,阳光和煦,后沈圩万得园小区保安室里,20路公交车线路长周卓文靠在椅子上闭目养神,享受两趟行车任务间宝贵的午休时光。窗外,他那辆蓝色清洁能源燃气公交车静静停靠,流线型的车身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与大家记忆中轰鸣震耳、柴油味浓重的“老家伙”完全不同。周卓文在这条线上已驾驶13年,恰如一部流动的日记,记录着港城“十四五”期间市民出行的点滴变迁。
短暂的休息结束,周卓文用冷水洗了把脸,利落地整理了一下衣领,拧紧随身茶杯,稳步走向他的岗位。上车、落座,他习惯性地扫视了一眼整洁的车厢,确认仪表盘显示正常,又看了眼实时监控屏幕,这才熟练地启动车辆。一阵明显轻快于旧式柴油机的运转声平稳响起———“这‘十四五’带来的变化,我从拧动钥匙的那一刻,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周卓文说。

车辆悄然驶出站台,周卓文的双手沉稳地落在方向盘上。20路车途经多个老社区,乘客中老年人比例很高。车辆的平稳与否,直接关系着他们的乘车体验。
“以前开柴油车,整个车厢都在跟着响,说话得提高嗓门。现在这燃气车,噪声和震动都小多了,车里清静,我更能把车开得稳。有的线路还换上了新能源电动车,那开起来更安静、更平顺。”他一边说着,一边平稳地通过一个路口,“这对我们公交车司机来说,是最实在的工作条件改善。”这份“稳”,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城市理念的升级。他抬手指向窗外的公交专用车道:“你看,有了它,高峰期我们心里也不慌,能保证准时准点。”
行驶中,车内响起清晰的语音提示:“前方路口,请减速慢行。”周卓文说,这是来自“智慧大脑”的关怀。“我们车上都有智能系统,调度中心能实时看到每一辆车。到点发车、安全提醒,都靠它。这不仅是在监督我们规范驾驶,更像是给我们配备了一位‘安全员’。”他介绍,如今线路的优化调整,比如何时增开前往大学城的定制班线,何时加密通往景区的旅游直通车,都靠这套系统对海量客流数据的精准分析。“现在的公交,越来越懂老百姓的心了。”
说话间,车到了通灌北路站,一位熟识的老大爷刷卡上车,周卓文自然地招呼:“李大爷,今天去医院复查啊?慢点,不着急。”他能叫出许多乘客的名字,记得他们的习惯。这份十几年如一日的细心,让他荣获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称号。
在他眼中,硬件设施的升级,最终是为了承载更有温度的民生服务。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港城人,周卓文既是出行便利化的建设者,也是见证者。“这几年,咱们港城的公交网真是越织越密,越织越聪明。”他细数着这些变化:手机上的a“智慧港城”“车来了”App让乘车人告别了盲目等待;镇村公交越开越多,顺利实现“镇镇通”;徐圩专线等定制客运、东海至郯城等毗邻公交,则将城市、乡村甚至跨省区域紧密相连,织成一张覆盖更广、响应更快的民生出行网。
谈起交通出行,周卓文有说不完的话:“就说咱老百姓的出行,也有不少变化了。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有车了,高速公路、国省道、农村公路四通八达,如果出门不想开车,坐高铁、坐飞机,说走就走,太方便了!”
车轮滚滚,穿梭于日益通畅的城市路网。周卓文的工作日复一日,看似平凡,却是港城“十四五”以来出行领域不凡篇章的生动注脚。技术的革新、管理的智慧、服务的温度,最终都融汇于他每一次平稳的启停和温暖的问候中,陪伴着每一位市民,驶向更加便捷、美好的生活。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