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莹 通讯员 连发)昨日,笔者从市发改委获悉,“十四五”期间,我市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20年的3277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4663亿元。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从2020年的283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5569亿元,连续跨过3个千亿元台阶。
主导产业增长有力。“十四五”期间,港城石化产业年产值达2278亿元。新医药产业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累计获批1类新药数量居全国地级市首位,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水平行业领先,是全国最大的石英玻璃制品和半导体硅材料生产基地。当前,我市正加快海洋、安防、低空经济、合成生物、航天发射等产业发展,前瞻布局“5+N”未来产业,呈现产业攻关整体提速、规模转化稳步推进的态势。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始终保持在25%以上,稳居全省沿海三市首位。南极磷虾船“深蓝号”实现我省远洋捕捞“从无到有”的突破,全球首艘自航封闭式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成功交付。
创新支撑作用明显。我市规划建设花果山科创走廊,打造市域科创飞地,加快构建“研发在市区、转化在园区”的新型协作关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进入调试,康缘药业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重组。全国首艘7000吨级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未来号”正式交付。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由951家增长至2024年的2277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79%,连续六年领跑苏北。
我市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营商环境的优化。我市持续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综合查一次”改革,整合精简检查任务55.4%,经验做法入选全国数字化监管典型案例。省内率先开展“不对应审批”改革,部署推进人工智能辅助行政审批等40个应用场景,不断擦亮“连心城、贴心港”营商环境品牌。
经济发展让港城有更多的资金投向民生。“十四五”以来,我市创建市“家门口”就业服务站56个,累计新增就业26.6万人。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53所,新增普通高中学位3万多个,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占比至70%,江苏海洋大学获批建设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连云港师专升本获教育部批复。市一院高新院区、开发区院区及市妇幼保健院、中心血站新址、江苏省中医院连云港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一批重大医疗卫生项目相继投用,“先医后付”项目在全省推广,三级综合医院实现县级全覆盖、全市累计开设289个基层专家工作室,组建100个联合病房、153个基层特色科室,基层机构覆盖率达80%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均待遇水平较“十三五”末增长49.7%,全市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8.1%。全市建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等各类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654个,全市共有托育机构272家,提供托位数1.83万个。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