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傍晚时分,一阵淅淅沥沥的秋雨过后,灌云的天空丹霞漫染。走进全国规模最大的灌云县南岗镇芦蒿产业基地,千亩连片的芦蒿温室大棚错落有致,掀开大棚的塑料布一角,一根根10厘米高的芦蒿茎秆已经长出鲜嫩的绿叶,在红彤彤的霞光映衬下绿意盎然、分外喜人。
“今年秋天雨水多、光照少,露天种植的芦蒿根系不发达,新长出来的蒿子老得快,而且会发红,只有顶端的一小截蒿子能吃,所以前段时间刚采的第一批毛蒿收购价很便宜,每斤只有1元钱左右,而往年的收购价至少每斤3元钱。”王范村种植大户单为林告诉记者,今年的露天芦蒿不仅减产亏损,而且比往年晚上市半个月,导致长三角农贸市场芦蒿紧缺,有的城市芦蒿批发价已经到了每斤9元钱。
虽然露天芦蒿注定减产亏损,但单为林对今年的芦蒿收成仍然满怀憧憬,因为他家承包的20亩芦蒿全是温室大棚种植。“大棚既能防水,又能调节温度,为了躲避今秋的天气影响,我们这些大户都是在10月下旬才开始大棚种植,这样就可以保证50天过后芦蒿采收上市,收获期从12月份一直持续到明年3月份,中间可以采收两到三茬。”单为林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按两茬计算,10个大棚可以收获16万斤芦蒿,按照往年最低收购价每斤3元钱标准,毛收入可达48万元,扣除大棚租金和农资投入,净收益24万元,再加上芦蒿下市后,种植西红柿、芸豆等其他蔬菜,每年纯收入30万元绝对不成问题。何况今秋芦蒿行情这么紧俏,大棚芦蒿一旦上市,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幸运的是,不仅单为林家承包的是温室大棚,整个南岗镇的芦蒿也是以大棚种植为主。分管农业的副镇长胡恒兵自豪地介绍说南岗镇是全国最大的芦蒿产业基地,目前全镇芦蒿种植户5300户,占全镇户数1/4,种植面积1.36万亩,其中温室大棚种植面积7600亩、露天和冷棚种植面积6000亩,年产芦蒿8万吨,年产值8亿元。
而4年前,南岗镇还是全县经济薄弱的革命老区,正是芦蒿这一富民产业让这片岗岭地变成了聚宝盆。
南岗镇地处灌云西部岗岭地区,是省政府确定的全省29个革命老区相对薄弱乡镇之一,在抗日战争至抗美援朝战争中,全镇牺牲烈士270余人,位居全县革命烈士人数之首。
说起南岗镇芦蒿产业发展历程,原南岗乡主管农业的副乡长、现县文广旅局副局长吴晓青最有发言权,当年就是他提出要将“小芦蒿”做成“大文章”。吴晓青回忆说,2000年前后,在南京八卦洲种地打工的南岗镇百姓因看到当地盛产的芦蒿产量稳、需求旺、价格高,于是便将芦蒿带回老家种植,到2004年,全镇芦蒿种植面积共计173亩,但是均为零散种植。在他的鼓励下,董王、许相等村庄开始规模化种植芦蒿,2005年全镇芦蒿种植面积达到3000多亩。为了破解芦蒿产供销衔接不紧密的难题,他还组织了一支20多人的农民销售经纪人团队,专门负责对接长三角地区。
但从实际成效来看,南岗镇因地处岗岭地区,土质较差且供水不足,加上多为露天和冷棚种植,管护技术又不成熟,导致芦蒿产量低、产期长、破损率高,增收效果不够明显,更无法大幅带动周边农民就业。因此,南岗镇的芦蒿产业一直没法做大做强。
转机发生在2021年。这一年6月份,国家乡村振兴局、财政部联合发文,对2021年安排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补助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工作进行专题部署。灌云县依托南岗镇芦蒿产业申报的“西部岗岭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经过逐级遴选,成功进入全国40个乡村振兴示范区大名单,并于当年7月顺利获得了5000万元项目资金。
拿到这笔改变命运的“创投”资金,由王范、马蹄、张兴、许相4个村构成的南岗镇示范区紧紧抓住灌云县打造全国芦蒿生产基地核心区的重大机遇,陆续投资建设了芦蒿扩繁基地、蔬菜分拣中心、保鲜库房及配套设施、智慧农业管理中心等项目,形成了“培育—种植—储存—销售”全流程管理体系,有效提高了芦蒿产量、缩短了种植周期,大幅增加了种植户收入。
如今,示范区除了南岗镇4个村子外,周边的龙苴镇石门村也被吸引带动起来,两镇五村抱团发力,通过村集体流转土地、大户承包引领、千亩连片打造等模式,形成了总占地面积3.2万亩的全国种植规模最大芦蒿产业基地,一举将芦蒿发展成当地顶流产业,并探索出“芦蒿+番茄”“芦蒿+芸豆”等高效农业轮作模式,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据统计,2024年南岗镇33个村实现集体经营性收入超3626万元,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110万元,带动周边7500户农民就业,实现年人均增收7000余元,当地干群干事创业热情全面迸发。2025年,预计全镇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将突破115万元。
“全省85%的芦蒿都来自我们南岗示范区,特别是江南一带,当地人一天不吃我们的芦蒿就没有精神。”吴晓青半开玩笑地说。很显然,南岗镇,这个曾经全省挂号的贫弱革命老区已经实现逆袭,它用深耕一方产业的久久为功成功书写了赓续先烈精神、实现精彩蝶变的“绿色发展传奇”,一棵小芦蒿也在不经意间成就了乡村振兴的大产业。(杨华 商敏)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周金林
来源: 连云港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