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赣榆区20万亩海洋牧场碧波荡漾,一场关乎全年丰收的“耕海”热潮正蓬勃展开。
海面之上,数万条绳索网帘如琴弦般舒展蔓延,在秋风中随波轻摇;网帘之下,成串生蚝苗似颗颗珍珠沉潜海底,静待生长。这片兼具生态智慧与丰收希望的蓝色牧场,正为“中国紫菜之都”拉开渔业生产的精彩序幕。
在赣榆区这片广袤的“海上菜园”里,养殖户们驾驶着满载苗种的种植船穿梭其间,机器轰鸣与渔民的号子声交织成秋忙的交响。得益于独特的地理区位,赣榆海域潮流平稳、海水盐度适中,加之温和的光照,为紫菜生长创造了绝佳环境,孕育出的藻体薄嫩如蝉翼、色泽透亮似琥珀,是市场上的抢手货。
“今年苗种质量特别好,预计40到50天后,头茬紫菜就能收割了。”条斑紫菜养殖户周群玲蹲在船头,小心翼翼地将紫菜苗附着在网帘上,脸上满是期待。周群玲介绍:“头茬紫菜口感最佳,市场价格也最高,第2茬紫菜持续20天就可以割了,采收期可一直持续到明年三四月份。按照今年的行情,每亩能增收不少。”
与条斑紫菜同样亮眼的,还有黄海海域特有的优质生蚝。在养殖户王开绪的养殖区,工人们正将一串串生蚝网笼有序吊入海中,网笼里的生蚝苗虽小巧玲珑,却承载着丰收的希望。“今年计划投放40车到50车苗种,每车6万多斤,从年前开始就能陆续上市。”王开绪指着远处的养殖浮标说,如今通过生态养殖技术,生蚝品质更高了,卖得也更好了。
从昔日“靠天吃饭”的粗放养殖,到如今“知天而作”的精细化管理,赣榆区用20万亩海洋牧场的实践,书写着“向海图强”的生动答卷。近年来,赣榆区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不仅引进智能监测设备实时掌握海域环境,还组建技术团队为养殖户提供全程指导,让蓝色牧场成为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孙晨晨)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周金林
来源: 连云港发布
